教育教学论文 关于信息技术与初中生物实验整合的几点思考.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关于信息技术与初中生物实验整合的几点思考
摘要:将信息技术引入初中生物实验课,是教学改革的需要,相比于传统教学手段,它能够为学生提供逼真的教学情境、丰富的教学素材,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助于教师在课堂上根据需要调控教学进程,突出教学重难点,有效地促进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但是信息技术的使用要有一定限度,要严格遵循服务实验课堂的原则,不能忽视实验本身基本技能的培养,不能完全替代传统的教学手段。要求教师从实验教学实际出发,选择最佳的信息传递载体,实现课堂效率的最大化。
关键词:信息技术;初中生物;实验课
《基础教育改革纲要(试行)》第十一条明确提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显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的互动方式的变革。”[1]这里说的“信息技术”确切来说是“现代信息技术”,是相对于“传统信息技术”而言的。
现代信息技术,一般包括摄影、实物投影、录像、放像、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等方面[2]。现代信息技术助力课堂教学,在各种学科、各个学段都已经成为一种常规的课堂模式。特别是对于生物学科来说,生物信息的多样化、生物种类的多样性、生命结构和生命现象的复杂性等,这些抽象的知识通过借助视频、图片、动画、网络等信息技术表达出来,会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初中阶段的生物实验更是帮助学生开启神秘生命世界大门的钥匙。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活泼好动,好奇心强的年龄,知识的内化建立在“眼见为实”的基础上。所以在初中阶段,实验对于巩固基础知识,培养学的生的科学素质,开发创新能力具有重要意义。但是在教学实践中,往往会有很多的客观因素影响和制约了实验教学的效果。比如,有的实验过程太快,只能看到实验结果而无法观察到中间过程;有的实验耗时而缓慢,在课堂上无法完成;有的实验较复杂,原理在实验中不易体现,等等。所有这些都制约了中学生物实验的开展,影响了实验教学的效果。作为一名初中生物教师,如何合理巧妙地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弥补实验教学中的不足,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一直是我不断思考和探究的问题,教学实践中我初步总结出信息技术与初中生物实验课整合的几点心得:
一、信息技术能够有效提高初中生物实验课的教学效果
(一)信息技术的引入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兴趣
美国著名教育学家布鲁纳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兴趣是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考、勇于探索的内在动力。兴趣对学生在学习中的影响远远超过老师“一支粉笔一张嘴”的说教。利用信息技术辅助生物实验教学,能将形、光、声、色等多种功能作用于学生的感官,为学生提供逼真的教学情境、丰富的教学素材,分解的实验操作流程,不仅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其求知欲,而且能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例如“调查校园的生物种类”,校园中的花草鸟虫学生们最熟悉,但是调查活动开始前我还是给学生们展示了《校园生物知多少》的专题幻灯片。通过观看幻灯片学生们感叹原来我们的校园里有这么多种生物啊!原来草窠里、甬路旁、墙头上都是生物活动的场所啊……学生的兴趣被激发出来,参与的热情更加高涨,调查活动就此展开。
(二)信息技术的应用能有效地调控教学进程
在真实的实验过程中,有些实验全程展示需要很长的时间,如果我们采用了现代信息技术,可以根据需要,调整实验的进度,而且不会对实验的操作及结果产生影响[3]。譬如讲授“种子的萌发”一节时,在完整的实验中,是需要几天的时间才能看到实验结果,而如果采用动画演示,通过快慢镜头播放种子萌发的全过程,可以浓缩实验时间,增强学生对实验流程的整体把握,突出本实验重点——探究种子萌发条件。又如,在介绍血液组成的演示实验中,加入抗凝剂的血液需要较长时间(一般几个小时)才能出结果,即使出结果,现象也往往不明显。为了配合学生的观察,实验操作介绍之后,展示课前准备的已分层的血液,同时播放血液分层实验的相关动画,不仅节约课堂教学时间,而且效果明显。学生很容易区别血浆、血细胞的位置,以及各自的比例。同时,放大的图像也方便教师的授课。
现代信息技术的中的变换、切入、特写、定格、递次显示等技术能调节授课时的教学进度:或放慢速度,或重复讲解,或增删内容[4]。使教学内容主次分明,缩短了信息传递的距离,有效调控教学进程。同时,在实验复习时,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可以对实验过程反复观看,加深理解。
(三)信息技术能够更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生物实验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如果只凭教师的口头讲述、文字、挂图、演示来完成,根本达不到实验教学的目的,自然影响了教学效果。如果把现代的信息技术应用到实验教学中去,则实现了动静、快慢、虚实、古今的转变,使抽象的内容具体化、形象花,消除学生抽象思维、逻辑思维、语言表达等方面的障碍,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