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三年级数学上册第7单元长方形和正方形第3课时周长的认识周长教案新人教版.docx
Page1
周长
课题
周长
课型
新授课
设计说明
本节课围绕学生对“周长”的相识和理解,创设让学生充分猜想、探究的活动空间,使学生在已有的学问阅历的基础上大胆去设想、推想、表达、沟通,逐步探究出“周长”的含义。
1.在实践活动中理解周长的含义。
通过利用学具进行大量的操作活动,使学生在操作活动中理解周长的含义,培育了学生的合作意识、沟通实力和动手操作实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爱好。
2.在操作中进一步探究测量周长的方法。
通过“画一画”、“围一围”、“描一描”等熟识实践活动,既了解了封闭的概念,又找到了测量不规则图形及规则图形的方法,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培育了学生的创新意识,为以后“周长的计算”的学习积累了丰富的阅历,充分突出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体现了新课标的理念。
学习目标
1.通过动手摸一摸、画一画,使学生初步理解周长的含义,能够详细指出一些图形的周长。
2.让学生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
3.培育学生的动手操作实力。
学习重点
使学生建立周长的概念;引导学生探究周长的测量策略。
学习打算
教具打算:PPT课件。
课时支配
1课时
教学环节
导案
学案
达标检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6分钟)
1.设疑:如何买花边?
老师:同学们,前几天老师上街买了一块布,铺在桌上总觉得不好看,有个挚友便给我提了个建议,假如在这块桌布四周加一圈花边,就会好看一些,老师也觉得这个建议很好,可是这条花边该买多长呢?同学们,你们帮老师想一想该怎么办?(课件出示一块桌布)
老师:那么该量哪里呢?谁能指一指呢?
(一名同学站起上前指一指)
2.导入新课。这位同学指的是这块桌布的周长,这节课,老师和大家一起来探讨平面图形的周长。(板书课题:周长)
1.学生纷纷探讨发表看法。
2.明确本节课的内容。
1.算一算。
4×4+9=
3×9+2=
7×7+4=
6×6+5=
5×9+7=
4×7+9=
答案:252953415237
2.从身边找“周长”挚友,并摸一摸,同组伙伴说一说。如自己坐的凳子的一周的长度叫周长。
3.下面的图形中,哪些图形能求出它们的周长,哪些图形不能求出它们的周长?
答案:(1)(2)(3)(4)(6)能求出周长,(5)不能求出周长。
4.()图形()的长度,是这个图形的周长。
答案:封闭一周
5.三角形三条边相等,一条边长6厘米,周长是()。
答案:18厘米
6.求图形周长。
答案:3+4+5=12(米)
5+5+4+4=18(米)
二、探究新知。(25分钟)
一、感知周长。
1.选择自己喜爱的物品和平面图形。
2.沟通喜爱的图形的周长。
二、设疑:什么叫周长?是不是全部的图形都有周长?
三、探讨求周长的策略。
老师:大家已经知道了周长的意思。你能测量下面物体的周长吗?课件展示图片。圆形的周长、五角星、三角形的周长
1.学生动手操作。
2.小组沟通汇报。
四、探讨把物品分类。
老师:刚才大家对一些图形和物品的周长计算方法进行了探讨,能不能依据各自所用的方法把这些图形和物品分分类?
小结:不规则图形可以用绳子围图形一圈,再测量绳子的长度;规则图形可以用直尺测量出周长长度。
一、1.学生选择一个自己最喜爱的图形或物品。
2.学生演示:自己所喜爱的图形的周长是指什么的长度,然后派一名代表指给全班同学看。
二、探讨。
1.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叫周长。
2.只有封闭的图形才有周长。
三、1.学生独立思索,动手操作。
2.小组反馈看法:
圆形:学生1:用尺量;学生2:拿根绳子先围一围,再量绳子的长度。
五角星:学生1:用绳子先围在用尺子量;学生2:用尺子量一个角的两边长度之和,再乘5。
三角形:学生:量三条边,再加起来。
四、学生探讨:钟面、树叶比较特别,要用绳子才能量出周长。其余的都可以用直尺量出周长。
三、巩固练习。(5分钟)
1.教材第83页“做一做”。
2.教材第84页第1题。
谈自己的感受和怀疑的问题。
教学过程中老师的疑问:
四、课堂小结,拓展延长。(4分钟)
1.通过今日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2.布置作业。
1.沟通自己本节课的收获。
2.独立完成作业。
五、教学板书
六、教学反思
《数学课和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仿照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沟通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周长》这一课,体现了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老师更应着力变更旧的教学方法,建立新的教学策略。努力为学生创设情境,诱发学生的新奇心,激励学生大胆探究、合作沟通,培育学生的创建性。
1.为学生供应充分的感知材料
理解周长的含义,探究周长的计算方法,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亲密联系,是本节课应当达到的主要教学目标。为此我依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相识水平,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为学生的数学活动供应了更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