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高中地理第2单元从地球圈层看地理环境第2节第2课时大气的运动同步学案鲁教版必修.doc

发布:2019-01-29约4.45千字共9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PAGE 第2课时 大气的运动 1.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释有关的自然现象。(重难点) 2.理解大气水平运动的成因,掌握高空风和近地面风的形成及特点。 3.掌握等压线图和等压面图的判读方法及应用。(重难点) [自 主 预 习·探 新 知] 教材整理1 热力环流 阅读教材P38全部内容,完成下列问题: 1.形成原因 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 2.形成过程 正误判断: (1)热力环流是由于地面冷热不均形成的。近地面热的地方气流下沉,冷的地方气流上升。(  ) (2)近地面热的地方等压面向上凸,冷的地方等压面向下凹。(  ) (3)军港的夜……海风轻轻地吹。(  ) 【提示】 (1)× 近地面热的地方气流上升,冷的地方气流下沉。 (2)× 近地面热的地方等压面向下凹,冷的地方等压面向上凸。 (3)× 在沿海地区,受海陆热力性质差异的影响,白天吹海风,夜晚吹陆风。 教材整理2 大气水平运动——风 阅读教材P39全部内容,完成下列问题: 1.风形成的直接原因:水平气压梯度力。 2.主要作用力及特征: (1)水平气压梯度力:垂直于等压线,并指向低压。 (2)摩擦力:始终与风向相反,使风速减小。 (3)地转偏向力:始终与风向垂直。 3.风的受力状况与风向(以北半球为例): 图示 受力状况 风向 理想 风向 只受F(水平气压梯度力)影响 垂直于等压线指向低压 高空 风向 受F和P(地转偏向力)共同影响 与等压线平行 近地 面风 向 受F、P和f(摩擦力)共同影响 与等压线斜交 正误判断: (1)近地面的风向应考虑摩擦力,风向与等压线斜交;高空一般不考虑摩擦力,风向与等压线平行;随着高度的增加,风向与等压线的夹角逐渐变小。(  ) (2)摩擦力阻碍风速但不影响风向。(  ) (3)海面上的风力往往比陆地上大。(  ) 【提示】 (1)√ 近地面风受摩擦力、地转偏向力和水平气压梯度力影响,风向与等压线斜交,高空风受地转偏向力和水平气压梯度力影响,风向与等压线平行。 (2)× 摩擦力既影响风的速度也影响风向。 (3)√ 海洋表面与陆地表面的摩擦力不同,陆地表面摩擦力大,海洋表面摩擦力小,所以相同气压条件下,海洋表面上的风力往往比陆地上大。 [合 作 探 究·攻 重 难] 热力环流的形成及等压面图的判读方法 某区域甲、乙、丙三地的温压关系图。 【思考交流】 1.近地面受热和冷却时,空气在垂直方向上如何运动? 【提示】 受热上升;冷却下沉。 2.近地面气温与气压之间的关系如何? 【提示】 近地面气温高,气压低;气温低,气压高。 3.同一地区近地面气压与高空气压的类型如何? 【提示】 高低压正好相反。 4.制冷空调一般安装在室内的上部,暖气片一般放在室内的下部,运用热力环流的原理解释其原因。 【提示】 空气冷却收缩下沉;受热膨胀上升。 [归纳总结] 1.热力环流形成过程 掌握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关键把握以下两点关系: (1)温压关系—甲、乙、丙三地: (2)风压关系:水平方向上,风总是从高压吹向低压——①②③④处风向。 2.常见的热力环流 热力环流是一种简单的大气运动形式。海陆热力性质的不同,山谷、山坡的受热不均,人类活动等都可能导致热力环流的形成。具体分析如下: (1)海陆风 白天陆地比海洋增温快,近地面陆地气压低于海洋,风从海洋吹向陆地,形成海风 夜晚陆地比海洋降温快,近地面陆地气压高于海洋,风从陆地吹向海洋,形成陆风 (2)山谷风 白天山坡比同高度的山谷升温快,气流上升,气压低,暖空气沿山坡上升,形成谷风 夜晚山坡比同高度的山谷降温快,气流下沉,气压高,冷空气沿山坡下滑,形成山风 (3)城市热岛环流 3.等压面图的判读方法 (1)等压面的分布规律 ①在垂直方向上,高度越高,气压越低(如图a)。 ②若地面海拔相同、冷热均匀,等压面与等高线重合且与地面平行(如图a)。 ③若地面冷热不均,等压面发生弯曲,等压面向上凸的地方为高压区,向下凹的地方为低压区,即“凸高为高,凹低为低”(如图b)。 ④近地面气压与高空气压高低、性质、名称恰好相反(如图b)。 图a           图b (2)根据等压面的凹凸向判断气压的高低 图c ①先根据“凸高为高,凹低为低”的特性,判断水平气压高低。如图c中PBPA,PCPD。 ②再根据“海拔越高,气压越低”的垂直变化规律判断不同高度的气压高低。如图c中C、D处气压小于A、B处。A、B、C、D间的气压高低顺序是PBPAPCPD。 1.读北半球某地的气压分布图,完成下列各题。 (1)甲、乙、丙、丁四地气压的大小关系为________。 (2)在图中用箭头标出环流模式。 (3)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