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高中地理第2单元从地球圈层看地理环境第2节第1课时大气圈的组成与结构大气的受热过程同步学案鲁教版必修.doc

发布:2019-01-27约4.27千字共8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PAGE 第1课时 大气圈的组成与结构 大气的受热过程 1.了解低层大气的组成及各成分的作用。 2.掌握大气各层的气温和气流运动特征,并理解各层与人类的关系。(重点) 3.运用图表分析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及大气保温作用的基本原理。(重难点) [自 主 预 习·探 新 知] 教材整理1 大气圈的组成与结构 阅读教材P35~P36倒数第二自然段,完成下列问题: 1.低层大气的组成:干洁空气、水汽和固体杂质。 2.干洁空气的成分及作用 (1)氮:含量最多,是生物体内蛋白质的重要组成部分。 (2)氧:维持生命活动必需的物质。 (3)二氧化碳: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原料,也是调节地表温度的重要气体。 (4)臭氧:强烈吸收太阳紫外线,被誉为“地球生命的保护伞”。 3.大气的垂直分层 (1)划分依据:大气垂直方向上的温度、密度及运动状况的差异。 (2)各层特征比较 垂直分层 气温特点 大气运动状况 与人类关系 A对流层 随高度增加而降低 对流运 动显著 最为密切,天气现象复杂多变 B平流层 随高度增加而增加 水平运动为主 适合飞机飞行 C高层 大气 随高度增加先降低后升高 有电离层,能反射无线电短波 正误判断: (1)大气中的CO2对地面起保温作用,被誉为“地球生命的保护伞”。(  ) (2)人类活动不会导致大气成分比例的变化。(  ) 【提示】 (1)× 大气中的臭氧可吸收紫外线,被誉为“地球生命的保护伞”。 (2)× 人类活动排放的废气及CO2等,会导致大气成分比例的变化。 教材整理2 大气的受热过程 阅读教材P36~P37全部内容,完成下列问题: 1.两个热源 (1)地球上最主要的能量来源:太阳辐射。 (2)低层大气主要、直接的热源:地面。 2.两个过程 (1)地面增温过程:大部分A(太阳辐射)透过大气到达地面,使地面增温。 (2)大气增温过程:地面增温后以B(地面辐射)的形式向近地面大气传递热量,使大气增温。 3.两个作用 (1)削弱作用:大气层中水汽、云层、尘埃等对少部分太阳辐射的吸收、散射或反射。 (2)保温作用:大气逆辐射对地面辐射损失热量的补偿作用。 正误判断: (1)大气对太阳辐射具有削弱作用,对地面具有保温作用。(  ) (2)近地面大气增温的直接热源是太阳辐射。(  ) (3)一天中最高气温出现在正午12时,最低气温出现在午夜0时。(  ) 【提示】 (1)√ 大气通过吸收、反射和散射方式对太阳辐射具有削弱作用,大气逆辐射对地面具有保温作用。 (2)× 近地面大气增温的直接热源是地面辐射。 (3)× 一天中最高气温出现在14时左右,最低气温出现在日出前后。 [合 作 探 究·攻 重 难] 大气的垂直分层 材料一 2018年2月12日,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以“一箭双星”方式成功将第二十八、二十九颗北斗导航卫星发射升空,并进入距离地球约三万六千公里的地球同步轨道。 材料二 大气垂直分层示意图。 【思考交流】 1.卫星在发射升空的过程中,途经大气层的气温是如何变化的? 【提示】 对流层气温随高度升高而降低;平流层气温随高度升高而升高;在高层大气,气温随高度先降后升,所以第二十八、二十九颗北斗导航卫星升空过程中,途经大气层的温度变化为减—增—减—增。 2.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中,反射作用最强,这种作用主要发生在哪一层? 【提示】 对太阳辐射起反射作用的主要是大气中的云层和较大颗粒的尘埃,而云和尘埃主要集中在对流层,所以对太阳辐射的反射作用也主要发生在对流层大气中。 [归纳总结] 大气的垂直分层及其特点 分层 高度范围 主要特点及成因 与人类的关系 对 流 层 低纬:17~18 km 中纬:10~12 km 高纬:8~9 km ①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递减(每升高100 m,气温大约降低0.6 ℃) ②地面是对流层大气的直接热源 人类生活在对流层底部,与人类关系最密切 ①空气对流运动显著②该层上部冷、下部热 ①天气现象复杂多变②几乎全部的水汽、固体杂质集中在该层,对流运动易成云致雨 平 流 层 从对流 层顶至 50~55 km ①气温随高度增加呈递增趋势 ②该层中的臭氧吸收太阳紫外线 人类生存环境的天然屏障,利于高空飞行 ①以平流运动为主 ②该层大气上热下冷,大气稳定 ①天气晴朗单一 ②水汽、杂质少,气流平稳 高层 大气 从平流 层顶到 3 000 km 的高空 ①大气密度极小 ②距地面远,受到的引力小 80~500 km高空有若干电离层,对无线电通信有重要作用 1.下图为大气垂直分层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 (1)图中正确表示大气层气温垂直变化的曲线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2)对无线电短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