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经济法基础教案第六讲-税收法律制度.doc

发布:2018-04-23约5.17千字共10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成都市工业职业技术学校 教 师 课 时 授 课 计 划 第6 讲 授课日期 授课班级 城轨1601班 城轨1602班 城轨1603班 课题 第六讲 税收法律制度 课堂类型 理论教学法 本次授课目的与要求: 1、主要讲述了税收概述、了解税收的特征、分类和构成要素。 2、掌握我国主要税种、税收征管等基本法律规定。 3、能够运用基本理论,分析解决实践中的具体问题 新课的重点、难点及解决措施 【重难点】: 1、主要税种 2、税收种类 【解决措施】: 视频、讲解、看书 教具、挂图及参考书 参考书: 《当代经济法》 《经济法总论》 《经济法理论问题》 《民法学》 成都市工业职业技术学校教案用纸 第 1 讲 教 学 环 节 教 学 内 容 教学设计 教师 学生 新课 引入 新课 教学 一、税收的概念与分类 (一)税收概念与分类 税收是政府为了满足社会公共需要,凭借政治权力,强制、无偿地取得财政收入的一种形式。 (二)税收的特征 1、强制性。 2、无偿性:国家取得税收收入既不需偿还,也不需对纳税人付出任何对价。税收的无偿性是税收“三性”的核心。 3、固定性:包括时间上的连续性和征收比例的固定性。 (三)税收的分类   我国的税种分类方式主要有: 1、按征税对象分类,可将全部税收划分为流转税类、所得税类、财产税类、资源税类和行为税类五种类型。 2、按征收管理的分工体系分类,可分为工商税类、关税类。 3、按照税收征收权限和收入支配权限分类,可分为中央税、地方税和中央地方共享税。 4、按照计税标准不同进行的分类,可分为从价税、从量税和复合税。 二、税法及构成要素 (一)税收与税法的关系 1、税法的概念   税法,即税收法律制度,是国家权力机关和行政机关制定的用以调整国家与纳税人之间在征纳税方面的权利与义务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是国家法律的重要组成部分。 2、税收与税法的关系   税收依据税法的规定进行,税法是税收的法律保障。 通过经济实例并结合简单提问,导出第一个知识点: 提出问题 讲授提问 补充矫正 提问回答 案例引入 介绍原因 思考回答 感知兴趣 自述经历 交通探索 体验理解 感悟说出自己对交通的认识 回答思考感悟体验 弄清原因 通过讨论 导出下一知识点 课堂 认知 通过提问 分析第二个知识点 (二)税法的分类 1、按照税法的功能作用的不同,将税法分为税收实体法和税收程序法。 2、按照主权国家行使税收管辖权的不同,可分为国内税法、国际税法和外国税法。 3、按照税法法律级次划分,分为税收法律、税收行政法规、税收规章和税收规范性文件。 (三)税法的构成要素   税法的构成要素(11项)不同的书——征税人、纳税义务人、征税对象、税目、税率、计税依据、纳税环节、纳税期限、纳税地点、减免税和法律责任。 1、征税人——“征税”主体 2、纳税义务人——“纳税”主体 3、征税对象——纳税对象,征税客体,课税对象 4、税目 5、税率 指应纳税额与计税金额(或数量单位)之间的比例,它是计算税额的尺度, 反映了征税的深度。 我国现行的税率主要有:比例税率、定额税率、累进税率(超额累进税率,超率累进税率)。 6、计税依据(税基)——对征税对象量的规定   计算应纳税额的根据,一般有三种: 7、纳税环节  税法规定的征税对象在从生产到消费的流转过程中应当缴纳税款的环节。按照纳税环节的多少分为两类:8、纳税期限   纳税人的纳税义务发生后应依法缴纳税款的期限。纳税期限一般分为:按期纳税、按次纳税、按期预缴、年终汇算清缴。   提醒注意 克服避免 组织训练 指导体验 归纳总结 感知认同 引起重视 积极参与 体验反思 感悟提升 成都市工业职业技术学校教案用纸 第 1 讲 教 学 环 节 教 学 内 容 教学设计 教师 学生 教学 总结 9、纳税地点   纳税人具体缴纳税款的地点。一般实行属地管辖,纳税地点为纳税人的所在地。 10、减免税   国家对某些纳税人和征税对象给予鼓励和照顾的一种特殊规定。体现了税收的统一性和必要的灵活性。 11、法律责任   违反国家税法规定的行为人采取的处罚措施。 第二节 主要税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