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音乐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送别》教学设计.docx
人教版音乐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送别》教学设计
主备人
备课成员
设计意图
本节课旨在通过学习《送别》这首歌曲,让学生深入了解歌曲的创作背景、音乐风格及表现手法,培养他们对民族音乐的兴趣和审美能力。结合五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本教学设计将以课本为基础,通过生动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感受歌曲的情感表达,提高音乐素养,同时增强学生的集体合作意识。
核心素养目标
1.增强对民族音乐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2.培养音乐表现力,提升歌唱技巧。
3.激发音乐创造力,鼓励自主创作简单的音乐作品。
4.培养良好的合作意识,提高集体协作能力。
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
1.掌握《送别》歌曲的旋律和节奏。
2.理解歌曲的情感背景和表达。
难点:
1.歌曲中某些较复杂的节奏和旋律。
2.学生对歌曲情感的深入体验和表现。
解决办法:
1.通过分句教唱,逐步引导学生掌握歌曲的旋律和节奏,必要时使用乐器伴奏帮助学生找到音准。
2.利用多媒体播放不同版本的《送别》,让学生感受歌曲的情感变化,引导学生通过角色扮演或情感分享来深入体验歌曲情感。
3.设计合唱练习,让学生在集体合作中逐步熟悉和掌握歌曲,同时通过合唱加强音乐表现力。
4.针对难点部分,采用分解练习,重点突破,确保每个学生都能跟上教学进度。
学具准备
多媒体
课型
新授课
教法学法
讲授法
课时
第一课时
步骤
师生互动设计
二次备课
教学方法与策略
1.采用讲授与示范相结合的方法,讲解《送别》的背景和音乐特点,同时现场示范演唱。
2.设计小组讨论活动,让学生分享对歌曲的理解和感受,促进思维碰撞。
3.运用角色扮演,让学生模拟歌曲中的情景,增强对歌曲情感的理解。
4.利用多媒体播放歌曲,创造情境,帮助学生更好地融入音乐氛围。
5.安排合唱练习,通过集体合作,提升学生的音乐表现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教学流程
1.导入新课(5分钟)
详细内容:播放《送别》歌曲,让学生初步感受歌曲的旋律和情感,同时展示歌曲的歌词,引导学生关注歌曲的主题和背景。
2.新课讲授(15分钟)
详细内容:
(1)介绍歌曲背景:讲解《送别》的创作背景,包括歌曲的历史背景、作者简介等,帮助学生理解歌曲的内涵。
(2)分析歌曲旋律:逐句讲解歌曲的旋律特点,包括音阶、节奏等,引导学生掌握歌曲的旋律。
(3)解读歌曲情感:分析歌曲中表达的情感,如离别的哀愁、不舍等,引导学生深入体验歌曲的情感。
3.实践活动(15分钟)
详细内容:
(1)分组练习: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择歌曲中的一段进行合唱练习,教师逐个指导,确保每个学生都能正确演唱。
(2)角色扮演:学生分组,每组根据歌曲内容进行角色扮演,通过模拟情景,加深对歌曲情感的理解。
(3)创作改编:鼓励学生尝试对歌曲进行简单的改编,如改变歌词、添加副歌等,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音乐表现力。
4.学生小组讨论(5分钟)
详细内容举例回答:
(1)歌曲主题:讨论《送别》歌曲的主题,如离别、友情等,举例说明歌曲中的相关歌词和旋律表达。
(2)情感体验:分享在演唱或聆听《送别》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如悲伤、思念等,举例描述自己的感受。
(3)创作灵感:讨论歌曲给自己带来的创作灵感,如是否有过类似的创作经历,举例说明自己的创作思路。
5.总结回顾(5分钟)
详细内容:回顾本节课学习的重点和难点,如《送别》的旋律、节奏、情感等,强调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表现和收获,同时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回家后自主练习歌曲,并尝试进行创作。
总用时:45分钟
教学资源拓展
一、拓展资源
1.相关音乐作品:《送别》作为中国著名的民歌,其旋律和风格与其他类似民歌有相似之处。可以介绍《康定情歌》、《茉莉花》等具有代表性的民族歌曲,让学生对比分析它们的旋律、节奏和情感表达。
2.音乐家介绍:介绍《送别》的创作者李叔同(弘一法师)的生平事迹,包括他的音乐创作、书法、佛教修行等,帮助学生了解这位多才多艺的艺术家。
3.民族音乐风格:介绍中国民族音乐的基本特点,如五声阶、宫商角徵羽等,以及民族音乐的分类,如山歌、小调、劳动号子等,让学生对中国民族音乐有更全面的了解。
4.情感表达技巧:分析《送别》中的情感表达技巧,如歌词的意境、旋律的起伏等,并引导学生学习如何通过音乐表达自己的情感。
5.音乐欣赏:推荐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民族音乐专辑或音乐会,如《中国民族音乐精选》、《国乐经典》等,让学生在课后欣赏,提高音乐素养。
二、拓展建议
1.让学生自主收集其他类似的民族歌曲,如《在那遥远的地方》、《敖包相会》等,进行比较分析,探讨它们之间的共性和差异。
2.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观看有关李叔同(弘一法师)的纪录片或电影,深入了解他的艺术人生,从而更好地理解《送别》的创作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