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第五章补体系统.doc

发布:2020-02-23约2.37千字共2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第五章 补体系统 名词解释 1.补体(complement) 2. 补体经典途径(classical pathway) 3. 补体旁路途径(alternative pathway) 4. 补体MBL激活途径(MBL pathway) 5. MAC(membrane attack complex ) 问答题 1. 简述补体系统的概念及其组成。 2.比较三条补体激活途径的异同。 3.简述补体系统的生物学功能。 4.试述补体激活的调节机制。 参考答案 名词解释 1.补体(complement):是存在于人或脊椎动物血清与组织液中的一组不耐热的、经活化后具有酶活性的蛋白质。包括30余种可溶性蛋白和膜结合蛋白,故称补体系统。 2.补体经典途径(classical pathway):是指以抗原抗体复合物为主要刺激物,使补体固有成分以C1、C4、C2、C3、C5~C9顺序发生酶促连锁反应,产生一系列生物学效应和最终发生细胞溶解作用的补体活化途径。 3.补体旁路途径(alternative pathway):是指不经C1、C4、C2活化,而是在B因子、D因子和P因子参与下,直接由C3b与激活物结合启动补体酶促连锁反应,产生一系列生物学效应和最终发生细胞溶解作用的补体活化途径。 4.补体MBL激活途径(MBL pathway):在感染早期,体内分泌甘露聚糖结合凝集素(MBL)和C反应蛋白。MBL与细菌表面的甘露糖残基结合,然后与丝氨酸蛋白酶结合形成MASP,MASP继而水解C4和C2启动后序的酶促连锁反应,产生一系列生物学效应和最终发生细胞溶解作用的补体活化途径。 5.MAC(membrane attack complex):即膜攻击复合物,由补体系统的C5b ~ C9组成。该复合物牢固附着于靶细胞表面,最终造成细胞溶解死亡。 问答题 1. 简述补体系统的概念及其组成。 (1)概念:见名词解释1。 (2)补体系统由30多种成分构成,按其生物学功能分为三类: a.固有成分:存在于体液中、参与活化级联反应的补体成分,包括C1~C9、MBL、B因子、D因子。 b.补体调节蛋白:以可溶性或膜结合形式存在。包括备解素、C1抑制物、I因子、C4结合蛋白、H因子、S蛋白、Sp40/40、促衰变因子、膜辅助因子等。 c.补体受体:包括CR1~CR5、C3aR、C4aR、CaR等。 2.比较三条补体激活途径的异同。 三条途径的区别见下表: 区别点 经典途径 旁路途径 MBL途径 激活物 IgG1~3或IgM 与Ag复合物 脂多糖、酵母多糖、 凝聚的IgA和IgG4 MBL 参与成分 C1~C9 C3,C5~C9, B、 P、D因子 同经典途径 C3转化酶 C4b2b C3bBb 同经典途径 C3转化酶 C4b2b3b C3bnBb 同经典途径 所需离子 Ca2+ Mg2+ Mg2+ 同经典途径 作用 参与特异性免疫在感染后期发作用 参与非特性免疫,在 感染后期发挥作用 同经典途径 相同点:三条途径有共同的末端通路,即形成膜攻击复合物溶解细胞。 3.简述补体系统的生物学功能。 (1)溶菌和溶细胞作用:补体系统激活后,在靶细胞表面形成MAC,从而导致靶细胞溶解。 (2)调理作用:补体激活过程中产生的C3b、C4b、iC3b都是重要的调理素,可结合中性粒细胞或巨噬细胞表面相应受体,因此,在微生物细胞表面发生的补体激活,可促进微生物与吞噬细胞的结合,并被吞噬及杀伤。 (3)引起炎症反应:在补体活化过程中产生的炎症介质C3a、C4a、C5a。它们又称为过敏毒素,与相应细胞表面的受体结合,激发细胞脱颗粒,释放组胺之类的血管活性物质,从而增强血管的通透性并刺激内脏平滑肌收缩。C5a还是一种有效的中性粒细胞趋化因子。 (4)清除免疫复合物:机制为:①补体与Ig的结合在空间上干扰Fc段之间的作用,抑制新的IC形成或使已形成的IC解离。②循环IC可激活补体,产生的C3b与抗体共价结合。IC借助C3b与表达CR1和CR3的细胞结合而被肝细胞清除。 (5)免疫调节作用:①C3可参与捕捉固定抗原,使抗原易被APC处理与递呈。②补体可与免疫细胞相互作用,调节细胞的增殖与分化。③参与调节多种免疫细胞的功能。 4.试述补体激活的调节机制。 补体活化的调控包括补体自身的调控和补体调节因子的作用。 (1) 补体自身的调控:补体激活过程中的某些中间产物极不稳定,例如:C3转化酶极易衰变;与细胞膜结合的C4b、C3b及C5b也易衰变;此外,只有结合固相的C4b、C3b及C5b才能触发经典途径,旁路途径的C3转化酶仅在特定的细胞或颗粒表面才具稳定性。 (2)补体调节因子的作用:补体调节蛋白有可溶性和膜结合型两类共十余种。 ①调节经典途径:C1INH可与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