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说课稿-2024-2025学年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docx
《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说课稿-2024-2025学年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
学校
授课教师
课时
授课班级
授课地点
教具
设计思路
本节课以《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为主题,旨在让学生在掌握加法、减法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运算。通过设计丰富多样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从具体情境中发现规律,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思维,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数学。
核心素养目标分析
本节课培养学生数学抽象、逻辑推理、数学建模、直观想象、数学运算和数据分析六大核心素养。通过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运算的学习,学生能够抽象出数学问题,进行逻辑推理和数学建模,发展直观想象能力。同时,通过操作活动,提高学生准确计算和灵活运用运算定律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良好的数学思维习惯。
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理解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运算的意义。
-掌握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
-能够正确进行100以内的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运算。
例如,通过实例“小明有3个苹果,妈妈又给他买了2个,小明现在有多少个苹果?”引导学生理解连加的概念,并通过“小明吃掉了1个苹果,他还剩多少个苹果?”来引入连减的概念。
2.教学难点
-理解并运用加法结合律和交换律进行连加运算。
-正确处理加减混合运算中的运算顺序。
-解决实际问题中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运算的应用。
例如,在连加运算中,学生可能难以理解加法结合律的应用,如“5+3+2”可以转化为“5+(3+2)”。在加减混合运算中,学生可能容易混淆运算顺序,如“7+5-3”与“7-(5-3)”的结果不同,需要引导学生理解先加后减的顺序。通过实际问题,如“小华有10个球,先给了小明3个,再给了小红2个,小华还剩多少个球?”来帮助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学方法:
1.讲授法:通过生动的语言和实例,讲解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运算的基本概念和计算方法。
2.讨论法:组织学生小组讨论,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共同解决运算中的难题。
3.实验法:利用教具或多媒体演示,让学生直观感受运算规律。
教学手段:
1.多媒体课件:展示运算过程,帮助学生理解运算顺序和规律。
2.教学软件:通过互动练习,提高学生运算的准确性和速度。
3.实物操作:使用计数器、小棒等教具,让学生动手操作,加深对运算的理解。
教学过程设计
1.导入新课(5分钟)
-教师出示准备好的图片或情境,如“小猫捉鱼”的故事,引导学生思考:“小猫捉到了3条鱼,然后又捉到了2条鱼,小猫一共捉到了多少条鱼?”
-学生回答后,教师引导:“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连加运算。”
-通过类似的情境引入,激发学生学习连加运算的兴趣。
2.讲授新知(20分钟)
-教师展示加法结合律和交换律的示例,如“3+2+1”和“2+3+1”,让学生观察两种计算方法的结果是否相同。
-通过实际操作,如使用计数器或小棒,让学生体验连加运算的过程。
-教师讲解连减运算的概念,通过“小明有10个苹果,吃掉了3个,又吃掉了2个,小明还剩多少个苹果?”的例子,让学生理解连减的含义。
-讲解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强调先做减法再做加法的重要性。
-学生跟随教师进行计算练习,教师巡视指导。
3.巩固练习(10分钟)
-学生独立完成教材中的练习题,教师巡视检查。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加减混合运算的接力赛,每个小组成员依次完成题目,快速而准确地计算出结果。
-教师挑选几组学生的答案,让学生上台展示解题过程,其他学生评判正误。
4.课堂小结(5分钟)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运算的基本概念和计算方法。
-学生分享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疑问,教师给予解答和补充。
5.作业布置(5分钟)
-布置课后练习题,包括不同类型的加减混合运算题,要求学生在家庭作业中独立完成。
-强调作业的重要性,提醒学生认真检查计算结果,确保准确性。
-提醒学生如有疑问,可以在课后向老师或同学求助。
学生学习效果
学生学习效果
本节课结束后,学生在以下几个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1.理解并掌握了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运算的基本概念和计算方法。学生能够区分不同类型的运算,并在实际情境中灵活运用这些运算来解决数学问题。
2.培养了学生的数学抽象能力。通过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运算的学习,学生能够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数学问题,发展了数学思维能力。
3.提高了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学生在解决加减混合运算问题时,需要遵循一定的运算顺序,这有助于培养他们的逻辑推理能力。
4.增强了学生的直观想象能力。通过使用教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