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 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不进位加》(说课稿)-2024-2025学年二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docx
《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不进位加》(说课稿)-2024-2025学年二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
学校
授课教师
课时
授课班级
授课地点
教具
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是《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不进位加》,来源于2024-2025学年二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教材。本节课主要讲解如何进行100以内的不进位加法运算,包括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以及相加后得数的理解。
教学内容与学生已有知识的联系在于,学生在一年级时已经学习了2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掌握了基本的运算方法。本节课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将加法运算扩展到100以内,但不涉及进位,以便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加法的运算规律,为后续学习进位加法打下基础。
核心素养目标
1.数感:学生能够通过直观感知和操作活动,理解100以内数的组成和大小关系,以及在加法运算中的意义。
2.逻辑思维:学生能够运用逻辑推理,掌握不进位加法的运算规则,并能够解释运算过程中每一步的含义。
3.问题解决: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能够灵活运用不进位加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数学应用意识。
4.学科思想方法: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体验和感悟数学的基本思想,如抽象、建模、转化等,为后续学习打下坚实的数学基础。
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理解和掌握100以内不进位加法的运算方法。具体包括以下细节:
-相同数位对齐:学生在进行加法运算时,需要将两个数的相同数位对齐,如个位对个位,十位对十位,这是确保加法正确进行的基础。
-从个位加起:学生应从个位开始加起,这是加法运算的基本规则,例如计算23+45时,先计算个位的3+5,得到8,再计算十位的2+4,得到6,最终结果为68。
-相加后得数的理解:学生需要理解相加后得到的数是多少,以及这个数在数轴上的位置,例如23+45的结果68,意味着在数轴上从23移动45个单位到达68的位置。
2.教学难点
本节课的教学难点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对齐数位的理解:学生可能会在将数位对齐时混淆,例如将个位与十位对齐,导致计算错误。例如,在计算32+7时,学生可能会错误地将2与7对齐,而不是将3与0对齐。
-进位概念的前期混淆:虽然本节课主要是不进位加法,但学生可能会受到后续进位加法的干扰,导致在不该进位的情况下错误地进行了进位操作,如计算57+39时,错误地将个位的7+9得到16,并错误地向十位进1。
-计算结果的验证:学生在得出计算结果后,可能不知道如何验证其正确性,例如,他们可能不会使用减法来检查加法的结果是否正确。例如,计算23+45后,学生可以通过计算68-45来验证是否得到23。
教学资源
-教科书:2024-2025学年二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
-小黑板或白板
-粉笔或白板笔
-计算器(作为辅助工具,用于验证学生计算结果)
-实物模型或计数棒(用于直观展示数位对齐和加法运算过程)
-作业本和练习册
-多媒体教学设备(用于展示PPT或动画演示加法运算步骤)
-教学软件(如数学教学软件,用于互动练习和即时反馈)
教学过程设计
1.导入新课(5分钟)
目标:引起学生对100以内不进位加法的兴趣,激发其探索欲望。
过程:
-开场提问:“同学们,我们在一年级学习了20以内的加法,现在我们升级了,要学习100以内的加法了。你们知道100以内加法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吗?它与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
-展示一些生活中的加法实例,如购物找零、计分等,让学生初步感受不进位加法在生活中的应用。
-简短介绍100以内不进位加法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性,为接下来的学习打下基础。
2.不进位加法基础知识讲解(10分钟)
目标:让学生了解100以内不进位加法的基本概念、组成部分和原理。
过程:
-讲解100以内不进位加法的定义,强调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的规则。
-使用图表或示意图帮助学生理解不进位加法的运算步骤。
-通过实例,如23+45,演示如何进行不进位加法运算,并解释每一步的含义。
3.不进位加法案例分析(20分钟)
目标: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100以内不进位加法的特性和重要性。
过程:
-选择几个典型的不进位加法案例进行分析,如32+7、45+23等。
-详细介绍每个案例的运算过程,让学生全面了解不进位加法的运算规则。
-引导学生思考这些案例在实际生活或学习中的应用,如计算购物总额、解决数学问题等。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不进位加法在不同情境下的应用,并提出可能的解决方案。
4.学生小组讨论(10分钟)
目标: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
-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择一个不进位加法的应用场景进行深入讨论。
-小组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