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82.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案例1 一个沉重的历史话题 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一个普遍的现象就是,社会主义从一个历史阶段转到另一个历史阶段过快过急。因此,对社会主义及其发展阶段长期性问题的认识,是由世界上几乎所有社会主义国家走过的弯路所引发的一个沉重的历史话题。 镜头一:苏联的共产主义的梦----“最近的明天”的童话 苏联从1917年十月革命胜利到1936年宣布建立社会主义用了19年时间,但随着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的展开并取得巨大成就之后,开始对社会主义的长期性缺乏清醒的估计。斯大林在1936年宣布苏联建成社会主义时,就准备向共产主义前进,并认为这一过程只需要10-15年时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不久,苏联再次提出向共产主义过渡。1952年,苏联十九大通过的《苏联共产党章程》指出党的任务是:从社会主义逐渐过渡到共产主义,最后建成共产主义社会。赫鲁晓夫对苏联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认识和估计更加超前和冒进,他认为共产主义是 “最近的明天”,要用20年时间在苏联建立起共产主义的物质技术基础。1959年,赫鲁晓夫在苏共二十一大上提出10年内要在按人口平均计算产品产量方面赶上并超过美国。 案例1 镜头二:中国的“大跃进”运动---“赶英超美”的神话 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毛泽东曾估计完成社会主义改造大约需要经过“三个五年计划”,即15年左右时间,但实际上到1956年就宣布基本建成社会主义。中国的社会主义改造时成功的,但在改造过程中也存在过快过急,工作过粗等问题,对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长期性认识不足已初见端倪。这种过急倾向随后表现更为突出,在宣布建成社会主义之后的两年,即1958年“大跃进”运动中,就急于向社会主义更高阶段过渡。当时甚至认为:共产主义在我国的实现,已经不是什么遥远的事了,我们应当积极地运用人民公社的形式,探索一条过渡到共产主义的具体途径。 镜头三:中国共产党新的里程碑—对初级阶段科学认识的重大历程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党重新恢复和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对目前我国社会主义社会所处的阶段进行了清醒的估计和科学的认识,逐步探索和完善了初级阶段理论。对初级阶段长期性问题的认识也随着初级阶段理论的深化而逐步明确。 思考 我国的基本国情是什么? 案例2 中国的历史坐标 镜头一:历史选择了社会主义 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人民为改变自己悲惨命运进行了不懈的努力,做了各种探索:从虎门销烟的林则徐到太平天国的洪秀全,从惨遭杀戮的戊戌六君子到壮志未酬的孙中山,他们都没有把中国从亡国灭种,任人宰割的悲惨境遇中解放出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了艰苦卓越的斗争,实现了民族的独立和人民的解放。新中国成立后,经过三年时间,国民经济迅速得到恢复。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确立。与此同时,美国等西方国家在外交上,经济上,军事上对新中国实行严密封锁,当时只有苏联能够援助中国,这种援助在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这种国际环境,也是中国选择社会主义的一个基本因素。 案例2 镜头二:社会主义显示了旺盛的生命力 1953—1978年,工农业总产值平均增长率为百分之8.2,其中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率为百分之11.4,农业总产值年均增长率百分之2.7.在这期间,建立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在辽阔的内地和少数民族地区兴建了一批新的工业基地,以“两弹一星”为代表的尖端科学技术取得了长足进步。城乡人民的收入水平普遍增加,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实现了从解决温饱到总体上达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在政治上,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取得了重要进展。 案例2 镜头三:我国仍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从经济方面来说,我国人均产值才刚刚过两千美元,同人均三万多,四万多美元的发达国家比较,相差甚远,一些发展中国家,人均产值也比我国高出很多。从政治文化社会等方面来说,我国都处于不发达状态。我们的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够完善,许多方面的事还没有规范,无序状态不少。监督不力,贪污腐败现象还相当严重,作为国家根本政治制度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还有待于完善和加强,这些都说明,民主法治建设还不够健全。人民的素质还比较低。我国十五岁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仅为8.5年,而一些发展中国家,人民平均受教育年限在10年以上。 思考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含义? 案例3 紧迫的形势 艰巨的任务 镜头一:新中国的家底---很薄,差距悬殊 1949年我国的农业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百分之82.6,农业产值占工农业总产值的百分之70,农业生产资料购买额仅占社会商品零售额的百分之4.8. 1949年中国与西方国家的差距为100—200年。当时我国人均原煤量为59公斤,落后于法国119年,德国109年,英国250年左右,美国160年以上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