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第六章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80327431总结.ppt

发布:2017-05-06约7.88千字共57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第一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我国最大的实际 第二节 我国社会主义初阶段的基本纲领 第三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发展战略 第一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是我国最大的实际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含义和主要特征 三、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 斯大林对社会主义社会作出了超越现实的判断,于1936年宣布苏联已完成国家工业化和农业全盘集体化,基本上实现共产主义的第一阶段,即社会主义。 1956年赫鲁晓夫宣布党的任务是从社会主义过渡到共产主义。 ——脱离实际、急于过渡。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对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认识 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共领导集体,在科学分析和准确把握中国国情的基础上,作出了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判断。 1981年6月,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第一次使用了“初级的阶段”这一用法 1987年10月,根据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论述,党的十三大全面论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含义、历史地位、基本特征和基本任务,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含义和主要特征 我国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它不是泛指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都会经历的起始阶段,而是特指我国在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阶段。 (引自党的十三大报告)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是泛指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都会经历的起始阶段,而是特指我国在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阶段。包括两层含义:一是我国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二是我国的社会主义还处在初级阶段,我们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 四是由文盲半文盲人口占很大比重、科技教育文化落后,逐步转变为科技教育文化比较发达的历史阶段;(文化教育发展水平) 五是由贫困人口占很大比重、人民生活水平比较低,逐步转变为全体人民比较富裕的历史阶段;(人民生活水平) 六是由地区经济文化很不平衡,通过有先有后的发展,逐步缩小差距的历史阶段; (地区经济发展) (十七大报告) 第一,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同时生产力水平总体上还不高,自主创新能力还不强,长期形成的结构性矛盾和粗放型增长方式尚未根本改变; 第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同时影响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存在,改革攻坚面临深层次矛盾和问题; 第三,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同时收入分配差距拉大趋势还未根本扭转,城乡贫困人口和低收入人口还有相当数量,统筹兼顾各方面利益难度加大;   第四,协调发展取得显著成绩,同时农业基础薄弱、农村发展滞后的局面尚未改变,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任务艰巨; 第五,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不断发展、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扎实贯彻,同时民主法制建设与扩大人民民主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还不完全适应,政治体制改革需要继续深化; 第六,社会主义文化更加繁荣,同时人民精神文化需求日趋旺盛,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对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提出了更高要求; 第七,社会活力显著增强,同时社会结构、社会组织形式、社会利益格局发生深刻变化,社会建设和管理面临诸多新课题; 第八,对外开放日益扩大,同时面临的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上占优势的压力长期存在,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增多,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要求更高。 *(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意义: 1、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2、为我们党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依据。 3、使我们党能在基本国情的把握上避免片面性,同“左”和右的错误倾向划清界限。 4、只有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才能深刻认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主要矛盾和历史任务,决定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至少需要一个世纪的奋斗。 十六大报告明确肯定我们胜利实现了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的第一步、第二步目标,又再一次强调“必须看到,我国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现在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仍然是我国社会主义主要矛盾”。这些都进一步深刻地阐明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长期性根本原因,在于这一历史阶段主要矛盾存在的长期性。 镜头一:2004年中国500强与世界500强比较 镜头二:2005年中国500强与世界500强名单 前十名比较 (一)我党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认识的曲折历程 1956年党的八大:无产阶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