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124.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第六章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教学重点与难点 1、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原因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含义 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与过渡时期的区别 4、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 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奋斗目标 6、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战略 正确认识我国社会的性质及所处的社会发展阶段,是认识我国国情的本质和关键所在。 也就是说,认识国情,最重要的是搞清楚现实社会的性质和发展阶段,认识社会主要矛盾和它的变化。 什么是国情? 国情是一个非常广泛的概念,是一个国家的社会状况和自然状况的综合。 从结构的角度看,国情是由多种因素构成的: 马克思、恩格斯曾对未来社会的发展阶段提出过设想。在1875年的《哥达纲领批判》中,将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后的历史分为三个时期 ,即过渡时期,共产主义的第一阶段,共产主义的高级阶段。 这三次提出问题都还没有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提到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局的基本国情的高度加以认识,没有明确指出这一问题是制定路线、政策的出发点和根本依据。 (1)逐步摆脱不发达状态,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阶段。 ---基本特征的总概括 (2)由农业人口占很大比重、主要依靠手工劳动的农业国,逐步转变为非农业人口占多数、包含现代农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工业化国家的历史阶段。 ---产业结构 (3)由自然经济半自然经济占很大比重,逐步转变为经济市场化程度较高的历史阶段。 -----经济运行 (4)由文盲半文盲人口占很大比重、科技教育文化落后,逐步转变为科技教育文化比较发达的历史阶段。 ---科教水平 (5)由贫困人口占很大比重、人民生活水平比较低,逐步转变为全体人民比较富裕的历史阶段,这是讲人民的生活水平。 ----富裕程度 (6)由地区经济文化发展很不平衡,通过有先有后的发展,逐步缩小差距的历史阶段,这是讲地区经济的协调发展。 ----地区差别 (7)通过改革和探索,建立和完善比较成熟的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制和其他方面体制的历史阶段。 ------改革进程 (9)逐步缩小同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在社会主义基础上实观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阶段。 ------实现目标 (三)科学认识和准确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意义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理论,是邓小平理论形成的“基石”。 3、 初级阶段理论是是我们在实践中警惕右主要是防止“左”的有力思想武器。有利于我们解决现实中的各种矛盾和问题,澄清各种疑惑。 沉痛的教训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的基本目标和基本政策,有机统一,不可分割,构成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 (摘自“十五大”报告) 就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保证人民共享改革和发展成果。 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人民当家作主的基础上,依法治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实现社会安定,政府廉洁高效,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和睦,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 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一、“三步走”的发展战略 现代化的含义:在近现代科学技术革命的推动下所发生的一个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整体性的社会变迁过程。 1979年3月,邓小平在党的理论工作务虚会上的讲话指出:“现在搞建设,也要适合中国国情,走出一条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 1979年12月6日,邓小平在会见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时,提出了著名的“小康”概念。他说:我们要实现的四个现代化,是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我们的四个现代化的概念,不是像你们那样的现代化的概念,而是“小康之家”,到本世纪末,中国的四个现代化即使达到了某种目标,我们的国民生产总值也还是很低的。 1987年4月30日,邓小平在会见西班牙副首相格拉时,全面、系统地阐述了“三步走”的经济发展战略,第一次使用“第一步”、“第二步”、“第三步”这样的提法,明确了分三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