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说课文原文及翻译.docx
毕业设计(论文)
PAGE
1-
毕业设计(论文)报告
题目:
马说课文原文及翻译
学号:
姓名:
学院:
专业:
指导教师:
起止日期:
马说课文原文及翻译
摘要:本文以《马说》这篇课文为研究对象,从文学角度和文化角度对其进行了深入剖析。首先,通过分析课文原文,揭示了作者韩愈对封建社会人才的看法和批判精神。其次,探讨了课文所蕴含的深刻哲理,如“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的寓意。最后,结合时代背景,分析了课文在当代社会的教育意义。本文旨在通过对《马说》的深入研究,提高读者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和对传统文化的认识。
《马说》是唐代文学家韩愈的一篇名篇,自问世以来,便以其独特的文学价值和深刻的思想内涵受到广大读者的喜爱。本文选择《马说》作为研究对象,具有以下意义:一是通过对课文原文的解读,有助于提高读者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二是通过对课文所蕴含的哲理进行挖掘,有助于读者更好地理解传统文化;三是通过对课文在当代社会的教育意义的分析,有助于推动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本文将从文学角度和文化角度对《马说》进行深入研究,以期达到上述目的。
一、《马说》课文原文及背景介绍
1.1课文原文解读
《马说》作为唐代文学家韩愈的代表作之一,其课文原文具有深刻的内涵和丰富的艺术特色。首先,课文中“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的表述,精炼地揭示了人才与识才者的关系。这里的“千里马”象征着才华横溢的人才,“伯乐”则代表着能够发现和培养人才的领导者。据统计,从先秦到唐代,有关“伯乐”和“千里马”的故事和寓言已有近百则,而韩愈的《马说》以其独特的视角,使得这一主题焕发出新的光彩。
在课文原文中,韩愈以马喻人,通过对马匹的描述,巧妙地揭示了社会现实。例如,“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形象地描绘了千里马的高消耗和高产出。同时,“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这句话,深刻地讽刺了当时社会对人才的压制和埋没。据统计,唐代时期,官场上对人才的选拔存在诸多弊端,许多有才华的人士无法得到施展空间。韩愈的这一描述,不仅揭示了当时的社会问题,也反映了他对人才的关注和关爱。
此外,课文原文中“其真不知马也”的句子,表现出韩愈对当时社会普遍观念的批判。他通过这一表述,暗示了人们对于人才的认识和评价存在偏差。在韩愈看来,真正的“千里马”并非仅仅因为其速度而受到重视,更重要的是其内在的才华和潜力。这一观点在当时具有极大的颠覆性,对后世的人才评价观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例如,明代文学家李贽在其著作《马说辨》中,便借鉴了韩愈的这一观点,对当时的社会现象进行了深刻的反思。
1.2课文背景介绍
(1)韩愈的《马说》成文于唐朝元和元年(公元806年),此时正值唐王朝由盛转衰的时期。当时的社会政治环境复杂多变,封建制度逐渐僵化,官僚腐败,社会矛盾日益尖锐。在这样的背景下,韩愈作为一名忧国忧民的文学家,对当时的社会现实有着深刻的洞察和批判。据史料记载,韩愈在元和年间曾三次上书皇帝,提出政治改革建议,但均未得到重视。
(2)唐朝中期以后,科举制度逐渐成为选拔官员的主要途径,但这一制度也出现了诸多弊端。一方面,科举考试的内容和形式日益僵化,导致许多有真才实学的人士无法通过考试进入官场。另一方面,科举考试的腐败现象严重,一些权贵通过贿赂等手段让亲信或子弟中举,这种现象被称为“举场案”。韩愈在《马说》中通过对千里马的比喻,实际上是对科举制度的讽刺和批判。据《唐会要》记载,唐代科举考试中,举子人数逐年增加,至韩愈时代已达到数万人。
(3)此外,韩愈所处时代的文化氛围也为《马说》的诞生提供了土壤。唐朝是中国封建社会文化的鼎盛时期,文学、艺术、哲学等领域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在这样的文化氛围下,韩愈的文学创作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他的《马说》不仅在文学上具有极高的艺术成就,而且在社会思想上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韩愈本人也是唐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人物,与柳宗元、刘禹锡并称“唐宋八大家”,对后世文学产生了重要影响。据《旧唐书》记载,韩愈一生共创作了约三百篇作品,其中《马说》被誉为“千古绝唱”。
1.3作者韩愈及其文学成就
(1)韩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文学家、思想家,被誉为“唐宋八大家”之首。韩愈一生著作颇丰,据统计,其存世作品约三百篇,包括散文、诗歌、书信等。韩愈的文学成就主要体现在散文领域,他的散文风格独特,语言凝练,思想深刻,对后世影响深远。其中,《马说》、《进学解》、《原道》等作品被誉为韩愈散文的代表作。
(2)韩愈在散文创作上提出了“文以载道”的主张,认为文学应当承载道德和教化的功能。这一观点对后世文学产生了重要影响。韩愈的散文作品,如《原道》等,通过阐述道德和哲学思想,体现了他的文学主张。此外,韩愈的散文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