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 5.1 认识环境管理说课稿 新人教版选修6.docx
高中地理5.1认识环境管理说课稿新人教版选修6
学校
授课教师
课时
授课班级
授课地点
教具
设计思路
本课以“认识环境管理”为主题,结合新人教版选修6教材,围绕环境管理的基本概念、原则和方法展开。通过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教学活动,引导学生深入理解环境管理的内涵,培养其环境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设计思路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强化学生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核心素养目标分析
本节课旨在培养学生以下地理学科核心素养:1)人地协调观,通过分析环境管理问题,使学生认识到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的关系;2)综合思维,通过多角度分析环境管理案例,提升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3)区域认知,引导学生了解不同地区的环境管理特点;4)地理实践力,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参与环境管理的实践能力。
学习者分析
1.学生已经掌握了哪些相关知识:
学生在进入本节课之前,已具备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和环境科学常识。他们可能了解环境问题的基本类型,如空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等,以及一些基本的环境保护措施。然而,对于环境管理的具体概念、原则和方法,学生可能了解不多,这是本节课需要重点补充和深入探讨的知识点。
2.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力和学习风格:
高中学生对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话题通常具有较高的兴趣,他们关心地球的未来,渴望了解如何在自己的生活中实践环境保护。在学习能力上,学生具备较强的抽象思维能力,能够理解和分析复杂的地理现象。学习风格上,学生既有偏好独立思考的,也有喜欢团队合作的学习者。
3.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挑战:
在学习环境管理这一概念时,学生可能会遇到以下困难:一是理解环境管理的复杂性和综合性,涉及多学科知识;二是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缺乏实际操作经验;三是分析环境管理案例时,难以把握不同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冲突和决策过程。针对这些挑战,教师应通过案例教学、小组讨论等方式,帮助学生逐步克服。
教学资源准备
1.教材:确保每位学生都有新人教版选修6《环境管理》教材。
2.辅助材料:准备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环境问题图片、图表、环保法规视频等多媒体资源。
3.实验器材:无需实验器材。
4.教室布置:设置分组讨论区,准备白板或投影仪展示教学材料。
教学过程设计
1.导入新课(5分钟)
教师通过展示一组环境污染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面对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我们如何进行有效的环境管理?进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认识环境管理”。
2.讲授新知(20分钟)
(1)环境管理的基本概念:介绍环境管理的定义、目的和意义,引导学生理解环境管理的重要性。
(2)环境管理的原则:讲解环境管理的基本原则,如可持续发展原则、预防原则、公众参与原则等,并结合实例进行分析。
(3)环境管理的方法:介绍环境管理的主要方法,如环境影响评价、环境监测、环境规划等,通过案例分析,使学生掌握环境管理的方法和技巧。
3.巩固练习(10分钟)
(1)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以下问题:如何在我国实施环境管理?如何协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2)案例分析:教师提供一组环境管理案例,要求学生分析案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
4.课堂小结(5分钟)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环境管理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关注环境保护。
5.作业布置(5分钟)
(1)阅读教材相关内容,了解环境管理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2)收集我国环境管理的相关政策法规,分析其对环境保护的影响。
(3)撰写一篇关于环境管理的短文,结合所学知识,提出自己的见解和建议。
教学资源拓展
1.拓展资源:
(1)环境管理体系:介绍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这是国际上广泛认可的环境管理体系标准,学生可以通过了解该体系的内容,学习如何建立和实施有效的环境管理。
(2)环境保护法规:提供我国近年来颁布的环境保护法规,如《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大气污染防治法》等,使学生了解国家在环境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规体系。
(3)环境经济学:介绍环境经济学的相关知识,包括外部性、市场失灵、环境成本内部化等概念,帮助学生理解环境管理的经济原理。
(4)环境伦理学:探讨环境伦理学的基本原则,如可持续性、公平性、尊重自然等,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环境价值观。
2.拓展建议:
(1)阅读相关书籍:《环境管理与可持续发展》、《环境经济学导论》等,深化对环境管理理论的理解。
(2)参与实践活动:鼓励学生参与环保社团活动、志愿服务等,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环境问题中。
(3)关注时事新闻:通过阅读报纸、杂志或在线新闻,了解国内外环境管理的最新动态和发展趋势。
(4)进行案例分析:选取国内外典型的环境管理案例,进行深入分析,探讨其成功经验和不足之处。
(5)开展研究项目:组织学生进行小规模的环境管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