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 第五章 环境管理及公众参与 5.2 环境管理的国际合作说课稿 新人教版选修6.docx
高中地理第五章环境管理及公众参与5.2环境管理的国际合作说课稿新人教版选修6
学校
授课教师
课时
授课班级
授课地点
教具
教学内容
本节课为高中地理选修6第五章“环境管理及公众参与”中的5.2节“环境管理的国际合作”。主要内容包括:全球环境问题及国际合作的重要性,国际环境组织及其作用,以及我国在环境管理国际合作中的角色和贡献。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国际环境合作的背景、过程和成果,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和环保意识。
核心素养目标
本节课旨在培养学生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包括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和地理实践力。学生将通过分析国际环境合作案例,增强对人地关系复杂性的认识,提升综合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通过参与讨论和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力,激发其参与国际环保事务的意识和能力。
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
1.国际环境合作的历史背景和主要过程。
2.国际环境组织的作用和代表性组织。
难点:
1.理解不同国家在环境管理国际合作中的立场和利益冲突。
2.分析国际环境合作对全球环境治理的影响。
解决办法:
1.通过案例教学,结合历史资料和现实案例,帮助学生理解国际环境合作的发展脉络。
2.通过小组讨论和角色扮演,让学生模拟不同国家的立场,培养其对国际关系复杂性的认识。
3.利用多媒体资源,展示国际环境合作的实际成果和挑战,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4.引导学生进行批判性思考,分析国际环境合作对全球环境治理的积极作用和局限性。
教学方法与策略
1.采用讲授与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通过讲解国际环境合作的基本概念和案例,引导学生思考。
2.设计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扮演不同国家的代表,体验国际谈判的过程,增强对国际合作复杂性的理解。
3.组织案例研究,让学生分析具体国际环境合作协议的制定和实施过程,提高综合分析能力。
4.利用多媒体教学,展示国际环境组织的结构和功能,以及国际合作的具体案例,增强教学直观性和生动性。
5.鼓励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共同完成项目式学习任务,如设计一个国际环境合作协议,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和问题解决能力。
教学过程设计
1.导入新课(5分钟)
-播放一段关于全球环境问题的新闻视频,引导学生思考:面对全球性的环境问题,国际合作的意义何在?
-提问:什么是环境管理的国际合作?有哪些常见的国际环境组织?
-学生分享已有知识,教师总结并引出本节课主题“环境管理的国际合作”。
2.讲授新知(20分钟)
-讲解国际环境合作的历史背景和主要过程,强调全球环境问题对各国的影响。
-介绍国际环境组织及其作用,如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等。
-分析国际环境合作的典型案例,如《京都议定书》、《巴黎协定》等,探讨其制定过程、主要内容和对全球环境治理的影响。
-结合我国在环境管理国际合作中的角色和贡献,展示我国在国际环保事务中的积极参与和贡献。
3.巩固练习(10分钟)
-分组讨论:如果我国在某个国际环境问题上与其他国家产生分歧,应如何妥善处理?
-学生汇报讨论结果,教师点评并总结处理国际环境问题的策略。
-设计选择题和简答题,检测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点的掌握情况。
4.课堂小结(5分钟)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国际环境合作的重要性。
-引导学生思考:作为一名地球公民,我们应该如何参与和推动国际环保事务?
-总结本节课的核心观点,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践行环保理念。
5.作业布置(5分钟)
-阅读相关书籍或网络文章,了解国际环境合作领域的最新动态。
-结合本节课所学知识,撰写一篇关于我国在环境管理国际合作中的角色和贡献的短文。
-完成课后思考题,巩固对国际环境合作的认识。
拓展与延伸
六、拓展与延伸
1.提供与本节课内容相关的拓展阅读材料: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的历史与成就》:介绍UNEP的成立背景、主要任务以及在全球环境治理中的贡献。
-《国际环境法的理论与实践》:探讨国际环境法的基本原则、主要法律文件以及在实际环境管理中的应用。
-《全球气候变化与应对策略》:分析全球气候变化的原因、影响以及各国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的政策和措施。
-《可持续发展:理论与实践》:介绍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原则以及在全球范围内的实践案例。
2.鼓励学生进行课后自主学习和探究:
-学生可以选择阅读上述拓展阅读材料,进一步了解国际环境合作的相关知识。
-鼓励学生关注国内外环境新闻,了解国际环境合作的最新动态和成果。
-组织学生开展小组讨论,分享各自在拓展阅读中的收获和感悟。
-设计探究性学习任务,如“分析我国在国际环境合作中的地位和作用”,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和讨论。
-鼓励学生参与环保志愿者活动,将所学知识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