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昭觉中学高中地理 2.3 大气污染及其防治说课稿 新人教版选修6.docx
四川省昭觉中学高中地理2.3大气污染及其防治说课稿新人教版选修6
一、设计思路
本课以“大气污染及其防治”为主题,通过分析大气污染的成因、危害及防治措施,引导学生认识大气污染的严重性,增强环保意识。课程设计以学生为主体,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案例分析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过程环环相扣,层层递进,旨在帮助学生掌握大气污染相关知识,提高学生的环保素养。
二、核心素养目标
1.环境意识:培养学生对大气污染问题的关注,提高环保意识。
2.人地协调观: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性,认识到人类活动对大气环境的影响。
3.科学思维:运用科学方法分析大气污染的成因和防治措施,形成科学的世界观。
4.地理实践:通过实践活动,如实地调查和模拟实验,提高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
三、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
1.大气污染的成因分析:重点在于理解工业排放、交通污染等人类活动对大气环境的影响。
2.大气污染的防治措施:重点掌握减少污染物排放、改善能源结构等具体措施。
难点:
1.大气污染的复杂性:大气污染涉及多个因素,学生难以全面理解。
2.防治措施的可行性:学生可能对某些防治措施的实际效果和可行性产生疑问。
解决办法:
1.采用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实例展示大气污染的成因和防治措施。
2.组织小组讨论,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大气污染问题,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3.结合实际,引入最新的环保政策和科技进展,增强学生对防治措施可行性的认识。
四、教学方法与策略
1.采用讲授与讨论相结合的方法,讲解大气污染的基本概念和成因,引导学生思考。
2.设计小组讨论活动,让学生分析大气污染对环境和人类健康的影响,并提出可能的防治措施。
3.利用多媒体展示大气污染的案例,通过图片和视频资料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4.组织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模拟政府部门、企业或个人,体验制定和执行大气污染防治策略的过程。
5.结合实验或模拟实验,让学生动手操作,理解大气污染物的检测方法和防治技术的应用。
五、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环节(5分钟)
1.创设情境:播放一段关于雾霾天气的纪录片或新闻视频,引导学生关注大气污染现象。
2.提出问题:观看结束后,提问学生:“雾霾天气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影响?我们应该如何减少大气污染?”
3.学生回答:请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总结并引入本节课的主题——大气污染及其防治。
(二)讲授新课(15分钟)
1.大气污染的成因(5分钟)
-讲解大气污染的来源,包括工业排放、交通污染、农业活动等。
-分析不同污染物的排放途径和特点。
2.大气污染的危害(5分钟)
-介绍大气污染对人体健康、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的影响。
-通过图片和案例展示大气污染的严重后果。
3.大气污染防治措施(5分钟)
-讲解减少污染物排放、改善能源结构、加强环境监测等具体措施。
-介绍国内外成功的大气污染防治案例。
(三)巩固练习(10分钟)
1.小组讨论(5分钟)
-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如何从个人、企业、政府等角度减少大气污染。
-每组选派代表分享讨论成果。
2.实验模拟(5分钟)
-学生动手操作模拟实验,观察不同污染物的生成和变化。
-教师指导学生分析实验结果,总结防治大气污染的方法。
(四)课堂提问(5分钟)
1.教师提问:大气污染对人类有哪些危害?
2.学生回答:空气污染导致呼吸系统疾病、心血管疾病等。
3.教师提问:如何减少大气污染?
4.学生回答:节能减排、绿色出行、加强环保意识等。
(五)师生互动环节(5分钟)
1.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2.学生分享自己的环保行动,如骑自行车、节约用电等。
3.教师总结:环保行动要从自身做起,共同为改善大气环境贡献力量。
(六)课堂小结(5分钟)
1.教师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大气污染的成因、危害和防治措施。
2.学生总结:认识到大气污染的严重性,提高环保意识。
(七)课后作业(5分钟)
1.教师布置课后作业:查阅资料,了解我国大气污染防治的政策和措施。
2.学生按照要求完成作业,为下一节课做好准备。
教学时间总计:45分钟。
六、知识点梳理
1.大气污染的定义和分类
-大气污染的定义:指大气中某些物质的浓度超过正常水平,对人类健康、生态环境和经济活动产生不良影响的现象。
-大气污染的分类:根据污染物的性质和来源,可分为颗粒物污染、气态污染物污染、光化学污染等。
2.大气污染的成因
-工业排放:工厂排放的废气、粉尘等。
-交通污染:汽车、飞机等交通工具排放的尾气。
-农业污染:化肥、农药等农业活动产生的污染物。
-建筑业污染:施工过程中产生的粉尘、噪音等。
3.大气污染的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