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昭觉中学高中地理 2.2 固体废弃物污染及其危害说课稿 新人教版选修6.docx
四川省昭觉中学高中地理2.2固体废弃物污染及其危害说课稿新人教版选修6
学校
授课教师
课时
授课班级
授课地点
教具
课程基本信息
1.课程名称:固体废弃物污染及其危害
2.教学年级和班级:四川省昭觉中学高中地理选修6
3.授课时间:2022年9月15日
4.教学时数:1课时
核心素养目标
1.培养学生具备地理科学素养,理解固体废弃物污染的成因和影响。
2.提升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使学生认识到固体废弃物污染对生态环境和人类生活的危害。
3.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通过分析案例,学会运用地理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4.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固体废弃物污染的防治工作。
学情分析
本节课针对的是高中地理选修6的学生,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学科基础知识,对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有一定的了解。在知识层面,学生对环境问题有一定的认识,但对固体废弃物污染的具体情况了解有限。在能力方面,学生具备基本的地理观察、分析和归纳能力,但在解决复杂环境问题时,可能缺乏深度和广度。
学生的素质方面,他们对环境保护意识较为关注,但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思维有待提高。在行为习惯上,部分学生可能存在环境意识不强、垃圾分类意识不足等问题,这可能会影响他们对固体废弃物污染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这些学情特点对课程学习有以下影响:首先,教师需要通过生动的案例和实际操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固体废弃物污染的相关知识。其次,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实践能力,引导他们参与到固体废弃物污染的防治工作中。此外,针对学生行为习惯上的不足,教师应通过课堂讨论、实践活动等方式,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环保行为。
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学方法:
1.讲授法:通过系统讲解固体废弃物污染的定义、分类、处理方法等基础知识,帮助学生建立系统的知识框架。
2.讨论法:组织学生就固体废弃物污染问题进行小组讨论,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培养批判性思维。
3.案例分析法:选取实际案例,引导学生分析固体废弃物污染的成因、危害及治理措施,提高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
教学手段:
1.多媒体演示:利用PPT展示固体废弃物污染的相关图片和数据,直观展示污染现状,增强学生的视觉感受。
2.实践操作:组织学生进行垃圾分类、回收利用等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环保的重要性。
3.在线资源:利用网络资源,如视频、文章等,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习兴趣。
教学过程设计
1.导入新课(5分钟)
(1)展示城市垃圾山和农村填埋场的图片,引发学生思考固体废弃物对环境的影响。
(2)提问:什么是固体废弃物?固体废弃物有哪些种类?它们是如何产生的?
(3)简要介绍固体废弃物污染的概念,引入本节课的主题。
2.讲授新知(20分钟)
(1)固体废弃物的定义和分类
-讲解固体废弃物的定义,区分工业固体废弃物、生活固体废弃物等类别。
-举例说明各类固体废弃物的具体实例。
(2)固体废弃物污染的成因
-分析人类生产、消费过程中的固体废弃物产生原因。
-讨论城市化、工业化进程中固体废弃物污染的加剧。
(3)固体废弃物污染的危害
-从生态环境、人体健康、经济发展等方面阐述固体废弃物污染的危害。
-通过案例展示固体废弃物污染导致的实际问题。
(4)固体废弃物的处理方法
-介绍固体废弃物处理的基本原则和常用方法。
-分析各类处理方法的优缺点及适用范围。
3.巩固练习(10分钟)
(1)课堂提问
-提问:固体废弃物处理方法中,哪些方法适用于生活固体废弃物?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并强调正确处理固体废弃物的意义。
(2)小组讨论
-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如何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减少固体废弃物的产生。
-各小组分享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课堂小结(5分钟)
(1)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固体废弃物污染的危害和防治措施。
(2)总结固体废弃物处理的重要性,倡导学生关注环保问题。
5.作业布置(5分钟)
(1)收集关于固体废弃物处理的资料,撰写一篇小论文。
(2)调查本地区固体废弃物处理现状,提出改进建议。
(3)思考如何在自己的生活中践行环保理念,减少固体废弃物的产生。
教学资源拓展
1.拓展资源:
-固体废弃物污染的相关法律法规:介绍《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等法律法规,让学生了解固体废弃物污染的法律法规框架。
-国际固体废弃物管理案例:分享国际上在固体废弃物管理方面的成功案例,如德国的循环经济模式、日本的垃圾减量化政策等。
-环境保护组织的信息:介绍国内外知名的环保组织,如世界自然基金会(WWF)、绿色和平组织等,让学生了解环保组织的活动和工作。
-环保科技发展动态:介绍在固体废弃物处理领域的新技术、新设备,如生物降解技术、资源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