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 第二章 环境污染与防治 2.2 固体废弃物污染及其危害说课稿 新人教版选修6.docx
高中地理第二章环境污染与防治2.2固体废弃物污染及其危害说课稿新人教版选修6
课题:
科目:
班级:
课时:计划3课时
教师:
单位:
一、教学内容分析
1.本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本节课主要讲授固体废弃物污染及其危害,包括固体废弃物的定义、分类、来源、污染特征、危害以及防治措施等内容。
2.教学内容与学生已有知识的联系:本节课与学生在初中阶段学习的环境污染相关知识相联系,如空气污染、水污染等。通过复习已有知识,引导学生认识固体废弃物污染的严重性,从而提高环保意识。
二、核心素养目标
1.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力,通过实地调查或模拟实验,让学生了解固体废弃物污染的实际情况,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增强学生的区域认知,引导学生分析不同地区固体废弃物污染的特点和成因,提升对地理环境的整体认识。
3.提升学生的环境素养,使学生认识到固体废弃物污染的危害,树立环保意识,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三、学习者分析
1.学生已经掌握的相关知识:学生在初中地理课程中已经学习了环境污染的基本概念和类型,如空气污染、水污染等,对环境问题有一定的认识。此外,他们可能对垃圾分类、废物回收等环保措施有所了解。
2.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力和学习风格:高中学生对环境问题普遍关注,对固体废弃物污染这一具体议题有较高的学习兴趣。他们的学习能力较强,能够通过阅读、讨论等方式获取知识。学习风格上,多数学生偏好通过案例分析和小组讨论来加深理解。
3.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挑战:部分学生对固体废弃物污染的复杂性和危害性认识不足,可能难以理解其与日常生活、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此外,学生在分析固体废弃物污染的成因和防治措施时,可能会遇到理论与实践脱节的问题,需要教师引导他们进行深入思考和批判性分析。同时,学生在进行环保实践时,可能缺乏有效的行动方案和实施策略,需要教师提供指导和支持。
四、教学方法与策略
1.采用讲授法与讨论法相结合的教学方法,通过讲解固体废弃物的定义、分类和危害,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同时,组织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对固体废弃物污染的理解和防治建议。
2.设计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扮演不同角色,如环保部门官员、企业负责人、社区居民等,模拟讨论固体废弃物处理的方案,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实践能力。
3.利用多媒体教学,展示固体废弃物污染的图片和视频,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同时,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IS)软件,分析固体废弃物污染的空间分布和影响范围,提高学生的地理信息素养。
五、教学过程设计
1.导入新课(5分钟)
-教师展示一组固体废弃物污染的图片,如垃圾填埋场、海洋污染等,引导学生观察并讨论这些现象对环境的影响。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是固体废弃物污染吗?它有哪些危害?我们该如何防治?
-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固体废弃物污染及其危害。
2.讲授新知(20分钟)
-讲解固体废弃物的定义、分类、来源和特点。
-分析固体废弃物污染的环境影响,包括土壤、水体、大气和生物多样性等方面的危害。
-介绍固体废弃物的处理方法,如填埋、焚烧、堆肥和资源化利用等。
-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固体废弃物污染的防治措施和成功案例。
3.巩固练习(10分钟)
-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择一个固体废弃物污染问题,讨论并提出解决方案。
-小组展示:每组派代表向全班分享讨论结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互动问答:教师提出与固体废弃物污染相关的问题,学生抢答,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4.课堂小结(5分钟)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重点,强调固体废弃物污染的严重性和防治的重要性。
-提醒学生关注日常生活中的环保行为,如垃圾分类、减少使用一次性塑料制品等。
5.作业布置(5分钟)
-布置课后阅读任务,要求学生阅读教材中关于固体废弃物污染的相关章节,并撰写读书笔记。
-布置实践作业,要求学生调查所在社区固体废弃物处理现状,并提出改进建议。
-布置思考题,鼓励学生在课后思考固体废弃物污染的长期解决方案。
六、知识点梳理
1.固体废弃物的定义与分类
-固体废弃物的定义:指在生产、生活和其他活动中产生的固态、半固态废弃物质。
-分类:根据废弃物的来源和性质,可分为工业固体废弃物、生活垃圾、农业固体废弃物等。
2.固体废弃物的来源
-工业生产:如矿业、制造业、建筑业等产生的固体废弃物。
-生活垃圾:居民日常生活中产生的废弃物,如厨余垃圾、塑料瓶、纸张等。
-农业固体废弃物:如农作物秸秆、农膜、畜禽粪便等。
3.固体废弃物的特点
-量大:固体废弃物产生量巨大,对环境造成严重影响。
-持久性:部分固体废弃物难以降解,长期存在,对环境造成污染。
-危害性:固体废弃物中含有有害物质,如重金属、有机污染物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