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 第四章 环境污染及其防治 4.3 固体废弃物污染及其防治说课稿 湘教版选修6.docx
高中地理第四章环境污染及其防治4.3固体废弃物污染及其防治说课稿湘教版选修6
课题:
科目:
班级:
课时:计划3课时
教师:
单位:
一、教学内容分析
1.本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湘教版选修6第四章环境污染及其防治4.3节,主要讲述固体废弃物污染及其防治。
2.教学内容与学生已有知识的联系:本节课内容与学生在初中阶段学习的“环境保护”知识相联系,通过对比分析,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固体废弃物污染的特点、危害及防治措施。
二、核心素养目标
培养学生地理实践力,通过实地调查或模拟实验,让学生观察固体废弃物污染现象,分析其成因和影响,提高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人地协调观,引导学生认识到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此外,培养学生科学思维,通过分析固体废弃物污染的数据和案例,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①固体废弃物污染的成因分析:重点讲解不同类型固体废弃物的来源、产生过程及其对环境的影响,帮助学生理解固体废弃物污染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②固体废弃物污染的防治措施:介绍固体废弃物的分类、收集、运输、处理和处置等环节的防治措施,强调防治措施的科学性和实用性。
2.教学难点,
①固体废弃物污染的环境影响评估:难点在于如何帮助学生理解固体废弃物污染对生态系统、人类健康和经济发展的影响,以及如何进行环境风险评估。
②防治措施的合理选择与应用:难点在于引导学生分析不同防治措施的成本效益,以及在实际情况中选择最合适的防治方案,提高学生的决策能力。
四、教学资源准备
1.教材:确保每位学生都拥有湘教版选修6《环境保护》教材,特别是第四章“环境污染及其防治”的相关内容。
2.辅助材料:准备固体废弃物污染相关的图片、图表、视频等多媒体资源,以便于展示固体废弃物的种类、污染特征和防治方法。
3.实验器材:如条件允许,准备模拟固体废弃物处理的实验器材,如分类垃圾桶、塑料瓶、纸张等,以便进行固体废弃物处理的模拟实验。
4.教室布置:设置分组讨论区,为学生提供充足的讨论空间;在实验操作台布置必要的实验器材和材料,确保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
五、教学过程
1.导入(约5分钟)
激发兴趣:通过展示生活中常见的固体废弃物污染现象,如街头垃圾堆放、塑料污染海洋等图片,提问学生:“你们认为固体废弃物污染对我们的生活环境造成了哪些影响?”
回顾旧知:引导学生回顾初中阶段学习的环境保护知识,如大气污染、水污染等,以及它们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2.新课呈现(约20分钟)
讲解新知:详细讲解固体废弃物的定义、分类、来源、危害等知识点,通过多媒体展示不同类型固体废弃物的图片和视频。
举例说明:结合实际案例,如我国某城市固体废弃物处理的经验和挑战,让学生了解固体废弃物污染的现状和防治的重要性。
互动探究: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探讨如何减少固体废弃物的产生,以及如何有效处理和处置固体废弃物。
3.巩固练习(约30分钟)
学生活动:让学生分组进行固体废弃物分类和处理方案的模拟实验,如制作简易的分类垃圾桶,模拟废弃物的收集和处理过程。
教师指导:观察学生实验过程,针对学生在实验中遇到的问题给予指导和帮助,确保实验顺利进行。
4.课堂总结(约10分钟)
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固体废弃物污染的危害及防治措施,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关注环境保护,积极参与环保活动。
5.作业布置(约10分钟)
1.完成教材中的相关练习题,巩固对固体废弃物污染及其防治知识的理解。
2.调查所在社区固体废弃物污染的现状,撰写一份调查报告,并提出相应的防治建议。
3.拍摄生活中固体废弃物污染的现象,制作成一幅环保宣传海报,呼吁大家共同参与环保行动。
教学过程详细如下:
(一)导入(约5分钟)
1.展示固体废弃物污染现象图片,提问学生:“你们认为固体废弃物污染对我们的生活环境造成了哪些影响?”
2.引导学生回顾初中阶段学习的环境保护知识,如大气污染、水污染等。
(二)新课呈现(约20分钟)
1.讲解固体废弃物的定义、分类、来源、危害等知识点。
2.通过多媒体展示不同类型固体废弃物的图片和视频。
3.结合实际案例,如我国某城市固体废弃物处理的经验和挑战,让学生了解固体废弃物污染的现状和防治的重要性。
4.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探讨如何减少固体废弃物的产生,以及如何有效处理和处置固体废弃物。
(三)巩固练习(约30分钟)
1.让学生分组进行固体废弃物分类和处理方案的模拟实验,如制作简易的分类垃圾桶,模拟废弃物的收集和处理过程。
2.观察学生实验过程,针对学生在实验中遇到的问题给予指导和帮助。
(四)课堂总结(约10分钟)
1.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固体废弃物污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