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2015毛细管电泳.ppt

发布:2016-12-03约5.88千字共36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 表面活性剂选择时应考虑以下因素: (1)经济易得 (2)水溶性好 (3)紫外吸收背景越低越好 (4)不与样品发生破坏性作用 (5)所形成的胶束足够稳定 * 三、环糊精修饰毛细管电泳法 将适量环糊精及其衍生物加入缓冲溶液作为添加剂而进行的毛细管电泳。 分离手型异构 体常用的方法。 环糊精,吡喃葡萄糖单元构成锥筒形结构。待分离组分的分子大小,相对极性,与CD环镶嵌关系决定手性分子的表观淌度。 * 四、毛细管电色谱(CEC) 以微填充柱作为分离柱,以电渗流(电渗+液压)驱动流动相完成色谱分离过程。 基于组分的分配系数和电泳淌度及的差异实现组分的分离。 * CEC中,固定相的选择主要依据HPLC的理论和经验,常用C18或C8 。 根据固定相的特性(正相、反相等),缓冲液可以是水溶液或有机溶液。常用乙腈-水或甲醇-水等为流动相。 五、毛细管凝胶电泳 分离机理基于电泳与凝胶色谱的组合 * 毛细管分离条件选择流程 1.尽可能多地了解样品的类型、来源、组成及其性质。 2.根据样品性质、来源选择分离模式,若无样品信息可先选CZE。 3.根据样品性质确定检测方法。 4.确定pH、缓冲试剂浓度。 5.优化其它操作参数,如毛细管尺寸、分离电压、温度等。 6.确定是否需要使用添加剂和非水溶剂。 7.根据分离结果考虑是否换其它分离模式。 * * * * * * * 第一节 概述 电泳(Electrophoresis)是指溶液中带电粒子在电场的作用下向与自身带相反电荷的电极移动的现象。将电泳发展成为分离技术应归功于Tiselius (瑞典,蒂塞利乌斯)的工作。他于1937年建立“移界电泳(moving boundary electrophoresis)”,成功地将人血清中的蛋白质分为白蛋白、α、β、和γ球蛋白,这项工作成为蛋白质化学发展的基础,因此Tiselius本人荣获1948年诺贝尔化学奖。 第15章 毛细管电泳法 电泳( C)槽和电极( V1、V2 ) * 经典电泳法散热差,分离电压受到限制。 1981年,Jorgenson和Lukacs发表了在毛细管电泳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工作,他们采用75μm内径的石英毛细管做为分离室,紫外柱上检测的方法,在30kv的分离电压下分离丹酰化氨基酸,柱效达到40万个理论塔板。他们的工作为毛细管电泳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James W. Jorgenson North Illinois University 化学系教授 * 第二节 基本原理 电泳(electrophoresis)是指溶液中带电粒子(离子)在电场中定 向移动的现象。 电泳淌度:单位电场强度下,带点粒子的电泳速率。 式中 -电泳迁移率(电泳淌度), 为电泳速率 一、电泳和电泳淌度 电泳淌度与带电粒子半径(r)及电荷(q)间的关系 电泳淌度的差异构成了电泳分离的基础 * 二、电渗和电渗淌度 电渗(electroosmosis)是毛细管电泳分离理论中最基本的概念之一。 * 电渗是指在电场作用下,毛细管中或固相多孔物质内,电解 质溶液朝一个方向迁移的现象。电渗速率 与固液两相界面 的双电层Zeta电位 ,缓冲溶液的介电常数 和黏度 有关, 与电场强度成正比。 单位场强下的电渗速率 ,称为电渗淌度 * 三、表观淌度和迁移时间 表观淌度 表观迁移速度 正离子 μep+μeo uep+ ueo 中性分子 μeo ueo 负离子 μeo-μep ueo - uep 由于电渗流速度大大高于电泳速度,所以,不管正离子、负离子还是中性分子,均随电渗流移动。 * 1)CE中电渗流的流形 电荷均匀分布,整体移动,电渗流的流动为平流,塞式流动(谱带展宽很小); 高效液相色谱中的溶液流动为层流,抛物线流型,管壁处流速为零,管中心处的速度为平均速度的2倍(引起谱带展宽较大)。 四、柱效和分离度 * 2) CE中电渗流的作用 电渗流的速度约等于一般离子电泳速度的5~7倍; 各种电性离子在毛细管柱中的迁移速度为: 阳离子运动方向与电渗流一致; 阴离子运动方向与电渗流相反; 中性粒子运动方向与电渗流一致; (1)可一次完成阳离子、阴离子、中性粒子的分离; (2)改变电渗流的大小和方向可改变分离效率和选择性,如同改变LC中的流速; (3)电渗流的微小变化影响结果的重现性; 在CE中,控制电渗流非常重要。 * 3)无涡流扩散项与传质阻力项 在HPCE中,仅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