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食品碳足迹评价技术通则 (征求意见稿)》编制说明.pdf

发布:2025-03-14约7.45千字共7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食品碳足迹评价技术通则》

(征求意见稿)

编制说明

《食品碳足迹评价技术通则》编制组

二〇二二年十月

目次

1

《食品碳足迹评价技术通则》编制说明

1任务来源

2022年,中华环保联合会下达了“中华环保联合会关于《固定翼通用航空平台大气气态污

染物航空原位测量技术指南》《食品碳足迹评价技术通则》等五项团体标准立项的公告”(中环联

字[2022]152号),其中提出了制定《食品碳足迹评价技术通则》(ACEF-2022-0901)行业标准的

任务。北京工商大学承担该标准的编制工作。参编单位有中华环保联合会、中国绿色食品协会绿

色农业与食物营养专业委员会、中国轻工企业投资发展协会、中国农业大学等。

2标准制定必要性、编制依据、编制原则

日益频繁的人类活动加剧了全球气候变暖,使得人类发展与环境的矛盾日益激烈。近年来,

“碳达峰”“碳中和”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我国作为世界上负责任的大国,积极参与全球气候

治理工作中,依据我国国情制定了碳减排战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

辩论上发表重要讲话指出,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

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

目前食品全产业链约占全球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的四分之一。食品全产业链又可细分为畜牧业、

农作物生产和生产供应链。排放量最高的为畜牧业,占比高达31%,其中反刍动物通过肠道发酵

产生的甲烷相较于其他温室气体贡献度最高,其GWP(全球升温潜势值)是二氧化碳的28倍。

其次是农作物生产,主要来源于稻田产生的甲烷和耕地施加氮肥时分解出的一氧化二氮;剩余的

部分可追溯至耕地扩张或集约化处理引起的碳固存损失和食品的生产供应阶段,涉及仓储运输带

来的电力和能源消耗、食物浪费以及制冷剂逸散等,一氧化二氮和二氟一氯甲烷的GWP分别是

二氧化碳的265倍和1760倍。此外,食品生产过程中还可能会对土壤和地下水造成污染、影响

生态系统平衡,进一步加剧气候变暖,极端天气的出现以及生态系统的失衡又会对农牧业的生产

造成影响,造成农作物病虫害加重、粮食产量降低,引发恶性循环。因此,食品产业需加快推动

食品产业的碳减排进程,早日实现“碳中和碳达峰”。

碳足迹作为衡量气候变暖的重要工具,可以对食品生命周期内的碳足迹进行量化评估,帮助

人们提出碳减排措施。制定食品碳足迹评价技术通则对于碳标签在中国的应用及食品碳排放具有

重要的约束意义。在现有关于评价产品碳足迹的标准方法中,主要是针对电子信息产品、电子电

气产品、通信产品、新能源汽车、家用电器、塑料等。关于评价食品碳足迹的技术通则却非常鲜

见,目前仅出台了3项具体产品种类规则,分别是产品碳足迹产品种类规则巴氏杀菌乳

(T/GDES20002-2016)、凉茶植物饮料产品碳足迹等级和技术要求(T/GDES50-2021)和茶类饮

料碳足迹评价技术规范(T/GDES77-2022)。然而,我国食品的种类繁多,生产工艺复杂,急需

一项通用标准来统一量化评估生命周期内的碳足迹,所以制定食品碳足迹评价技术体系及标准尤

为必要。

因此,本标准将依据GB/T24040—2008环境管理生命周期评价原则与框架、GB/T

24044—2008环境管理生命周期评价要求与指南、PAS2050—2008商品和服务在生命周期内的

3

温室气体排放评价规范等标准或规范进行编制,编制原则符合GB/T1.1-2020国家标准的结构和

编写指南。

3主要工作过程

2021年9月,成立编制组。2021年10月,提交立项申请书。2021年11月-2022年7月,

进行本标准初稿的编制,标准文本的框架包括前言、引言、范围、规范性引用文件、术语和定义、

食品碳足迹计算、不确定性检查、报告编写、评价结果通报和附录。2022年7月12日,召开本

团体标准立项审查会。在立项审查会上,专家主要提出以下意见:a、鉴于申报项目的创新性以

及对行业发展的引领作用,建议标准内容立项后续可以邀请全产业链的企业参与,仔细考察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