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教学资料 课后习题答案 第十章.doc

发布:2025-06-12约2.12千字共3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第十章国际经济一体化

1.简述国际经济一体化的含义及形式。

答:国际经济一体化,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或经济体为了维护共同的经济和政治利益,通过达成某种协议而建立起来的经济合作组织。

含义:行为主体是国家或经济体,是国家或经济体之间的关系;通过条约或协议联系成员;成员之间奉行自由贸易,实行互利,对非成员实行保护贸易,具有排他性;带有区域地理性。

形式:特惠贸易协定;自由贸易区;关税同盟;共同市场;经济联盟;完全经济一体化。

2.简述关税同盟理论。

答:关税同盟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或经济体通过达成某种协议,互相取消关税和与关税具有同等效力的其他措施,并建立共同对外关税或其他统一限制措施的经济一体化组织。其特点是“对内自由,对外保护”,其建立既会产生静态的经济效应,也会产生动态的经济效应。

关税同盟的静态效应主要表现在贸易创造和贸易转向两个方面。

贸易创造是指成员国之间互相取消关税和非关税壁垒所带来的贸易规模的扩大和福利水平的提高。

贸易转向是指建立关税同盟后成员国之间互相取消关税并建立共同的对外关税所带来的相互贸易代替了成员国与非成员国之间的贸易,从而造成贸易方向的转移。

贸易创造和贸易转向是建立关税同盟的静态效果,由竞争的加强,经济的规模化,投资的增大以及经济资源的有效利用而产生关税同盟的动态效应。

3.简述欧洲经济共同体的发展及其给我们的启示。

答: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由于国际关系新格局的形成,被战争削弱的欧洲国家为了抗衡美、苏两霸,开始走联合自保与自强的道路。

1950年,提出欧洲国家煤和钢的资源供应共同规划,确立了“欧洲联邦”的战略目标;

1951年,欧洲煤钢共同体(ECSC)成立;

1952年,签署《欧洲防御联盟条约》,该条约在法国未通过;

1957年,签订了《欧洲经济共同体条约》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条约》,统称为《罗马条约》;

1958年,欧洲经济共同体正式成立;

1978年,同中国签署《贸易协定》,欧洲煤钢联营、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委员会合为欧洲共体(EC);

1979年,埃居体系取代货币蛇型浮动体系,欧洲货币单位(埃居)成为欧洲记账单位;

1981年,希腊加入欧共体;

1986年,西班牙和葡萄牙加入欧共体,签署《单一欧洲法案》;

1990年,资本流动自由化,经济货币联盟第一阶段开始实施;

1992年,签订《马斯特里赫特条约》;

1993年,欧共体实现单一大市场,《马斯特里赫特条约》正式生效,欧共体改称欧洲联盟(EU);

1994年,欧洲货币联盟第二阶段开始实施,欧洲货币局建立;

1995年,奥地利、瑞典和芬兰加入欧盟,确定欧洲单一货币第三阶段于1999年1月1日开始启动。货币的名称为“欧元”(EURO);

1998年,欧洲中央银行成立;

1999年,欧元诞生;

2000年,准备接受保加利亚、罗马尼亚、斯洛文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和马耳他等国加入欧盟;

2002年,欧元开始流通,欧盟哥本哈根会议决定在2004年5月1日前,接受波兰、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拉脱维亚、斯洛文尼亚、爱沙尼亚、塞浦路斯、立陶宛和马耳他十国为欧盟的正式成员国;

2007年,欧盟成员国数目已达27个,保加利亚和罗马尼亚于2007年1月1日加入欧盟。

欧盟的建立对世界经济的发展具有深远影响:

产生“聚集效应”:从经济上来看,主要是因为关税同盟效应;从政治上看,欧盟在国际事务中的经济影响远非单个成员国所及。

产生“扩散效应”:从一体化经济学角度来说,内部不同程度和不同范围的自由贸易会取得不同程度的贸易创造、贸易转向、规模经济和投资刺激等效应。

欧盟的建立对于欧洲经济发展是有利的,但对非成员国向欧盟国家的商品和劳务出口、直接或间接投资就可能产生十分不利的影响。

4.当今世界的主要经济一体化组织有哪些?

答:欧洲经济区;北美自由贸易区(NAFTA);亚洲—太平洋经济合作组织(APEC);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CAFTA)。

5.国际经济一体化给我国带来的机遇及挑战有哪些?

答: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发展的加剧给中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带来有利机遇。欧盟、北美和亚太三大区域占中国对外贸易的85%左右。

国际经济一体化也使中国在国际市场的竞争中面临严峻的挑战。

首先,在集团化形势下,跨国公司的规模和实力都在增长。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应注重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和意识,深入进行技术开发和产品开发,提高跨国经营能力。

其次,目前中国出口商品结构虽然有所改善,但仍以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产品为主。进入21世纪后,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高新技术的应用,竞争的焦点越来越集中在高新技术上,技术和知识密集型的产业将越来越占优势。中国必须加快科技发展,优化出口商品结构,提高出口商品的质量和档次。

最后,中国企业必须加紧走向国际市场,实施国际化和集团化战略,建立适应参与国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