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2025年急性缺血性卒中诊治指南.docx

发布:2025-06-03约3.68千字共10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2025年急性缺血性卒中诊治指南

引言

急性缺血性卒中是一种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脑血管疾病,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和高死亡率的特点。及时、规范的诊治对于改善患者的预后至关重要。本指南旨在为临床医生提供急性缺血性卒中诊治的最新、科学、实用的建议,以提高急性缺血性卒中的诊治水平。

诊断

症状与体征

急性缺血性卒中的症状通常突然出现,主要包括一侧肢体无力或麻木、言语不清、口角歪斜、视物模糊、眩晕、平衡障碍等。医生应详细询问患者的症状起始时间、进展情况、既往病史等。神经系统体格检查应全面,包括意识状态、瞳孔、脑神经、运动、感觉、反射等方面的检查,以确定病变的部位和严重程度。

影像学检查

头颅CT:是急性缺血性卒中首选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在发病早期,头颅CT主要用于排除脑出血。发病24小时内,部分患者CT可无明显异常表现,但可发现一些早期缺血改变,如大脑中动脉高密度征、豆状核模糊征等。

头颅MRI:对急性缺血性卒中的诊断更敏感,尤其是弥散加权成像(DWI)能在发病数小时内检测到缺血病灶。此外,磁共振血管造影(MRA)可显示颅内血管的情况,有助于发现血管狭窄或闭塞。

脑血管造影(DSA):是诊断脑血管病变的“金标准”,但属于有创检查。对于怀疑存在血管病变,如大动脉粥样硬化、血管畸形等,且有介入治疗指征的患者,可考虑进行DSA检查。

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了解患者的血细胞计数,排除血液系统疾病,如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

凝血功能:包括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等,评估患者的凝血状态,为溶栓、抗凝等治疗提供依据。

血糖:高血糖或低血糖都可能影响卒中的病情和预后,应及时检测并纠正。

血脂:了解患者的血脂水平,对于存在高脂血症的患者,应进行降脂治疗。

肝肾功能:评估患者的肝肾功能,为药物治疗的选择和剂量调整提供参考。

治疗

一般治疗

呼吸支持:对于有呼吸功能障碍的患者,如意识障碍、呼吸节律异常等,应及时给予呼吸支持,包括吸氧、气管插管、机械通气等。

血压管理: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的血压管理较为复杂。在发病早期,一般不主张积极降压,以免影响脑灌注。如果收缩压220mmHg或舒张压120mmHg,可在严密监测血压的情况下,适当给予降压治疗,可选用拉贝洛尔、尼卡地平等药物。对于准备进行溶栓治疗的患者,血压应控制在收缩压185mmHg且舒张压110mmHg。

血糖管理:维持血糖在正常范围,避免高血糖或低血糖。当血糖10mmol/L时,可给予胰岛素治疗;当血糖3.3mmol/L时,应给予葡萄糖纠正低血糖。

体温管理:发热可加重脑损伤,应积极寻找发热原因并给予相应治疗。对于体温38℃的患者,可给予物理降温或药物降温。

营养支持:对于吞咽困难的患者,应在发病2448小时内给予鼻饲饮食,以保证营养供给。

再灌注治疗

静脉溶栓

适应证:年龄1880岁;发病4.5小时以内(阿替普酶)或6小时以内(尿激酶);脑CT已排除脑出血;患者或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

禁忌证:近3个月有重大头颅外伤史或卒中史;可疑蛛网膜下腔出血;近1周内有在不易压迫止血部位的动脉穿刺;既往有颅内出血;颅内肿瘤、动静脉畸形、动脉瘤;近期有颅内或椎管内手术;血压控制不佳;活动性内出血;血小板计数100×10?/L;血糖2.7mmol/L;CT显示低密度影超过大脑半球的1/3。

溶栓药物及用法:阿替普酶:剂量为0.9mg/kg(最大剂量90mg),先将10%的剂量静脉推注,其余剂量在60分钟内静脉滴注。尿激酶:100150万U,溶于100200ml生理盐水中,在30分钟内静脉滴注。

并发症:主要并发症为出血,包括颅内出血和全身其他部位出血。溶栓后应密切观察患者的症状、体征及生命体征变化,定期复查头颅CT。

血管内治疗

适应证:急性缺血性卒中,发病6小时内;前循环大动脉闭塞,且影像学检查提示存在可挽救的脑组织;患者或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对于发病624小时,符合一定影像学标准的患者,也可考虑血管内治疗。

禁忌证:同静脉溶栓的部分禁忌证,如存在严重的凝血功能障碍、未控制的高血压等。

治疗方法:包括动脉溶栓、机械取栓、血管成形术和支架置入术等。动脉溶栓是通过导管将溶栓药物直接注入闭塞血管内;机械取栓是使用取栓装置将血栓取出;血管成形术和支架置入术用于治疗血管狭窄。

抗血小板治疗

对于不符合溶栓适应证且无禁忌证的患者,应在发病后2448小时内给予阿司匹林150300mg/d口服,急性期后可改为预防剂量(50150mg/d)。

对于不能耐受阿司匹林的患者,可选用氯吡格雷75mg/d口服。

对于发病24小时内,非心源性轻型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NIHS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