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中国急性缺血性卒中诊治指南解读.docx
2025年中国急性缺血性卒中诊治指南解读
2025年中国急性缺血性卒中诊治指南在急性缺血性卒中的诊断、治疗及二级预防等多个方面都做出了更贴合临床实际和医学发展趋势的更新与规范,对于提升我国急性缺血性卒中的整体诊治水平有着深远意义。以下将对该指南进行详细解读。
诊断部分
早期识别
快速准确地识别急性缺血性卒中对于后续治疗至关重要。新指南进一步强调了公众对急性缺血性卒中早期症状的认知。除了传统的“FAST”原则(Face面部是否对称、Arm手臂是否无力、Speech言语是否不清、Time尽快就医),还新增了“BEFAST”口诀。其中“B”代表平衡(Balance),即观察患者是否突然出现行走不稳、平衡失调等情况;“E”代表眼睛(Eyes),关注患者是否有突发的视力变化、视物成双等症状。这一更新旨在让公众能够更全面、细致地识别急性缺血性卒中的早期迹象,从而为患者争取更及时的救治。
在医疗机构层面,指南要求加强对基层医护人员的培训,提高他们对急性缺血性卒中不典型症状的识别能力。例如,一些患者可能仅表现为轻微的头晕、肢体麻木或短暂性认知障碍等,这些不典型症状容易被忽视。医护人员需要通过详细的病史询问、神经系统体格检查等手段,进行全面评估,避免漏诊。
影像学检查
影像学检查在急性缺血性卒中的诊断中起着关键作用。指南对不同影像学检查方法的应用时机和指征进行了细化。
头颅CT仍然是急性缺血性卒中首选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它能够快速排除脑出血,对于早期识别大面积脑梗死也有重要价值。新指南明确指出,对于疑似急性缺血性卒中的患者,应在到达医院后25分钟内完成头颅CT检查。同时,强调了对CT血管造影(CTA)的合理应用。CTA可以清晰显示颅内血管的情况,对于判断血管狭窄、闭塞的部位和程度有很大帮助,有助于制定后续的治疗方案。在有条件的医院,对于发病6小时内的患者,推荐在完成头颅CT平扫后,尽快进行CTA检查。
磁共振成像(MRI)在急性缺血性卒中的诊断中具有独特的优势,能够更早期、更准确地显示脑梗死病灶。指南推荐对于发病时间不明、症状不典型或需要进一步评估脑梗死范围和血管情况的患者,应及时进行MRI检查,尤其是弥散加权成像(DWI)序列,它可以在发病数小时内检测到脑梗死病灶。此外,磁共振血管造影(MRA)可以用于评估颅内血管的病变情况,与CTA相互补充。
实验室检查
实验室检查对于急性缺血性卒中的诊断和治疗也具有重要意义。指南对实验室检查项目进行了优化。常规的血常规、凝血功能、肝肾功能、血糖、血脂等检查仍然是必需的,能够帮助医生了解患者的基本身体状况,评估出血风险等。
新指南特别强调了对同型半胱氨酸(Hcy)的检测。高Hcy血症是急性缺血性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之一。检测Hcy水平有助于发现潜在的病因,对于高Hcy血症的患者,可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如补充叶酸、维生素B6和维生素B12等,以降低Hcy水平,减少卒中复发的风险。
治疗部分
静脉溶栓治疗
静脉溶栓是急性缺血性卒中最有效的治疗方法之一。2025年指南在静脉溶栓治疗方面有了一些重要的更新。
首先,进一步明确了静脉溶栓的时间窗。对于发病4.5小时内的患者,推荐使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进行静脉溶栓治疗,这与以往的指南保持一致。但对于发病4.56小时的患者,在严格筛选的情况下,也可以考虑使用尿激酶进行静脉溶栓治疗。这一更新扩大了静脉溶栓的治疗时间范围,为更多患者提供了可能的治疗机会。
其次,强调了静脉溶栓治疗的安全性。指南要求在进行静脉溶栓治疗前,必须对患者进行全面的评估,包括年龄、基础疾病、血压、血糖等。对于有明显出血倾向、近期有重大手术史、血压过高(收缩压>185mmHg或舒张压>110mmHg)等情况的患者,应谨慎使用静脉溶栓治疗。在溶栓过程中,要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的变化,及时处理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如出血等。
此外,指南还鼓励开展多模式影像学指导下的静脉溶栓治疗。通过DWI、灌注加权成像(PWI)等影像学技术,评估脑梗死的核心区和半暗带,对于存在可挽救半暗带的患者,即使发病时间超过了传统的时间窗,也可以考虑进行静脉溶栓治疗,以提高治疗的有效性。
血管内治疗
血管内治疗是近年来急性缺血性卒中治疗的重要进展。2025年指南对血管内治疗的适应证、时机和操作规范进行了更详细的阐述。
对于大血管闭塞导致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在发病6小时内,推荐进行血管内治疗,包括动脉溶栓、机械取栓等。对于发病624小时的患者,如果经过严格的影像学评估,存在可挽救的脑组织,也可以考虑进行血管内治疗。这一更新使得血管内治疗的时间窗有所延长,为更多大血管闭塞患者带来了希望。
在血管内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