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2025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docx

发布:2025-06-04约3.72千字共10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2025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定义与流行病学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是指由于脑部血液供应突然中断,导致局部脑组织缺血、缺氧,进而发生坏死或软化的一组临床综合征。它是最常见的脑卒中类型,约占全部脑卒中的60%80%。

在全球范围内,AIS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都居高不下。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脑卒中是全球第二大死因,其中大部分为缺血性脑卒中。在我国,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和生活方式的改变,AIS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它不仅给患者本人带来了严重的身体残疾和痛苦,也给家庭和社会造成了沉重的经济负担。

病理生理机制

当脑部血管发生阻塞时,相应区域的脑组织会立即出现缺血、缺氧。在缺血半暗带,神经元虽然处于功能抑制状态,但仍有一定的代谢活动,具有潜在的可逆性。如果能在一定时间内恢复血流灌注,这部分神经元可以恢复正常功能;然而,如果缺血时间过长,神经元将发生不可逆损伤,导致梗死灶扩大。

缺血再灌注损伤也是AIS病理生理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在恢复血流后,大量的氧自由基、炎症介质等会释放,引发一系列级联反应,进一步加重脑组织损伤。此外,血管内皮细胞损伤、血小板聚集和血栓形成等机制也参与了AIS的发生发展。

临床表现

AIS的临床表现取决于梗死灶的部位和大小。常见的症状包括突然出现的一侧肢体无力或麻木、言语不清、口角歪斜、视物模糊、眩晕、呕吐等。部分患者可能会出现意识障碍,严重程度从嗜睡到昏迷不等。

不同血管区域的梗死有其各自的特点。例如,大脑中动脉梗死可导致对侧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和同向性偏盲;椎基底动脉系统梗死可引起眩晕、复视、吞咽困难、共济失调等症状。

诊断

病史采集

详细询问患者的起病时间、症状表现、既往病史(如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等)、用药史等。起病时间对于判断是否适合溶栓治疗至关重要,通常将症状发作至开始治疗的时间称为治疗时间窗。

体格检查

全面的体格检查,包括神经系统检查,评估患者的意识状态、瞳孔大小和对光反射、肢体肌力、肌张力、感觉功能、反射等。同时,检查生命体征,如血压、心率、呼吸等。

影像学检查

1.头颅CT:是最常用的影像学检查方法,能够快速排除脑出血。在发病早期,CT可能显示正常,但随着时间推移,可出现低密度梗死灶。

2.头颅MRI:对早期缺血性病变的诊断更为敏感,能够清晰显示梗死灶的部位、大小和范围。弥散加权成像(DWI)可以在发病数小时内检测到缺血病灶,是诊断急性脑梗死的重要手段。

3.血管造影:包括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磁共振血管造影(MRA)和CT血管造影(CTA)等。这些检查可以显示脑血管的形态、结构和血流情况,有助于发现血管狭窄、闭塞等病变,对于判断病因和指导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实验室检查

包括血常规、凝血功能、血糖、血脂、肝肾功能等检查,以了解患者的一般情况和基础疾病,评估凝血状态,排除其他可能导致类似症状的疾病。

治疗

一般治疗

1.呼吸与吸氧:保持呼吸道通畅,对于有呼吸困难或低氧血症的患者,给予吸氧治疗,必要时进行气管插管或机械通气。

2.血压管理: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血压管理较为复杂。一般情况下,不建议急于降压,以免影响脑灌注。但如果血压过高(收缩压220mmHg或舒张压120mmHg),可在严密监测下适当降压。对于准备溶栓治疗的患者,血压应控制在收缩压185mmHg且舒张压110mmHg。

3.血糖管理:高血糖会加重脑组织损伤,应将血糖控制在合理范围内。一般维持血糖在7.810.0mmol/L之间。低血糖也会影响脑功能,当血糖3.3mmol/L时,应给予葡萄糖治疗。

4.体温控制:发热会增加脑代谢,加重脑损伤。对于体温超过38℃的患者,应采取降温措施,如物理降温或使用退热药物。

5.营养支持:对于昏迷或吞咽困难的患者,应尽早给予鼻饲营养支持,以保证患者的营养需求。

溶栓治疗

1.静脉溶栓:是目前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常用的溶栓药物是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和尿激酶。rtPA的使用时间窗为发病后4.5小时内,剂量为0.9mg/kg(最大剂量90mg),其中10%在1分钟内静脉推注,其余90%在60分钟内静脉滴注。尿激酶的使用时间窗为发病后6小时内,常用剂量为100万150万单位,溶于生理盐水100200ml中,在30分钟内静脉滴注。

溶栓治疗的主要并发症是出血,包括颅内出血和全身其他部位出血。因此,在溶栓前需要严格评估患者的适应证和禁忌证,溶栓过程中及溶栓后要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和生命体征,定期复查头颅CT。

2.动脉溶栓:对于不适合静脉溶栓或静脉溶栓效果不佳的患者,可考虑动脉溶栓。动脉溶栓是通过导管将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