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习作: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 教学设计(表格式).docx
教学内容
统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习作《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
课时
一、二
教材分析
《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作为小学语文五年级的教学内容,旨在通过介绍中国丰富的世界文化遗产资源,引导学生深入了解其历史价值、文化内涵以及当前保护现状,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和保护意识。本课时的教材设计,特别是“习作深化: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保护与实践”部分,不仅是对前一课时内容的深化与拓展,更是将理论知识与实践应用紧密结合的典范。通过复习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性及方法,分发具体案例资料进行深入探讨,再到习作指导与构思,教材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从理论认知走向实践操作,有效促进了学生语文素养与综合能力的全面提升。此外,教材还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团队协作能力,通过小组讨论、互评等环节,激发学生的主动学习和合作探究精神,为他们的全面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学情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语文基础知识和阅读理解能力,能够较为独立地阅读并理解文本内容。同时,随着年龄的增长和认知水平的提高,他们对社会现象和文化问题开始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并具备了一定的探究欲望。在本课时的教学前,学生已通过上一课时的学习,对文化遗产保护有了初步的认识和了解,这为后续深入探究保护措施和撰写习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然而,五年级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尚待提高,尤其是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情况相结合,提出切实可行的保护措施并撰写成文的能力仍需进一步培养。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层次思考问题,鼓励他们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见解,并通过小组合作、互评等方式,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共同提升学习效果。
教学目标
激发学生对中国世界文化遗产的兴趣。
初步了解并搜集关于中国世界文化遗产的基本资料。
明确习作的基本要求和准备方向。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认识并了解中国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性。
指导学生初步搜集相关资料的方法。
教学难点:
激发学生对某一处世界文化遗产的浓厚兴趣,并主动搜集资料。
教学方法
小组讨论法、练习法、讲授法
教具准备
PPT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约5分钟)
教师行为:
通过多媒体展示几张具有代表性的中国世界文化遗产图片(如长城、故宫、兵马俑等),配以悠扬的古筝音乐。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些是什么地方吗?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学生行为:
观看图片,聆听音乐,积极举手回答问题,如“这是长城,它很长。”“这是故宫,是古代皇帝住的地方。”
师生示例对话:
教师:“非常棒!这些都是我们中国宝贵的世界文化遗产,它们不仅代表着中国的历史文化,也是全人类的宝贵财富。今天,我们就来一起走进这些神奇的地方,学习如何把它们介绍给更多的人。”
二、了解中国世界文化遗产(约10分钟)
教师行为:
简要介绍“世界文化遗产”的定义和重要性。
展示中国部分著名世界文化遗产的列表或地图,让学生初步了解。
学生行为:
认真听讲,记录关键词或标记自己感兴趣的文化遗产。
师生示例对话:
教师:“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是世界文化遗产吗?它代表了什么呢?”
学生:“世界文化遗产是人类共同的宝贵财富,是历史留给我们的珍贵记忆。”
三、选择并分享兴趣点(约10分钟)
教师行为:
引导学生从展示的文化遗产中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一处。
鼓励学生分享自己为什么对这个地方感兴趣,以及对它有哪些初步了解。
学生行为:
小组讨论,选出小组内最感兴趣的文化遗产。
小组代表上台分享,其他同学认真倾听并补充。
师生示例对话:
教师:“小明,你选择了敦煌莫高窟,能告诉我们你为什么对它感兴趣吗?”
学生小明:“因为我觉得莫高窟的壁画和雕塑非常精美,而且它们的历史很悠久,我想了解更多关于它的故事。”
四、指导搜集资料的方法(约10分钟)
教师行为:
讲解搜集资料的基本方法,如利用网络、图书馆、书籍、纪录片等资源。
强调搜集资料时要注重准确性和权威性。
学生行为:
记录搜集资料的方法,准备课后实践。
师生示例对话:
教师:“同学们,你们知道从哪里可以找到关于世界文化遗产的详细资料吗?”
学生:“我们可以上网查,也可以去图书馆借书看。”
教师:“很好,但记得要选择权威的网站和书籍,确保资料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哦。”
五、明确习作要求与准备(约5分钟)
教师行为:
引导学生回到教材,明确本次习作的具体要求。
强调习作前需要做的准备工作,如拟定题目、整理资料等。
学生行为:
翻阅教材,理解习作要求。
思考并初步规划自己的习作思路。
师生示例对话:
教师:“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知道要写一篇关于中国世界文化遗产的习作。那么,在正式写作之前,我们需要做哪些准备工作呢?”
学生:“我们要先确定要写哪个地方,然后搜集相关的资料,还要拟定一个吸引人的题目。”
六、拓展提升与思维启发(约10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