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交流平台与初试身手》教案.docx
《六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交流平台与初试身手》教案
【核心素养目标】
文化自信:通过学习,能自信地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语言运用:能选择一两个情境,运用把情感融入景物中的方法写几句话。
思维能力:学会让自己的真实情感自然而然的流露于笔尖,选择自己喜欢的场景展开想象,把心情的“好”与“坏”分别写出来,打开写作思维。
审美创造:学会表达真情实感。
【课前解析】
本次交流平台的内容是对本单元两篇课文写作方法的总结,初试身手则是学生根据学到的写作方法学习,怎样让学?怎样让自己的真实情感自然而然的流露于笔尖?教学时紧扣教材,先让学生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场景展想象,把辛勤的好与坏分别写出来,打开学生的写作思维,为后面的习作做好铺垫。
【教学目标】
能结合课文内容,进一步体会表达真情实感的方法。
能选择一两个情境,运用把情感融入景物中的方法写几句话。
【教学重点】
能选择一两个情境,运用把情感融入景物中的方法写几句话。
【教学难点】
能选择一两个情境,运用把情感融入景物中的方法写几句话。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交流平台:总结方法
1.教师引用刘勰《文心雕龙》里的话导入:“情以物迁,辞以情发”说出了真实情感的作用,意思是人的情感会随着周围景物而变化,文章是这些情感的抒发。(出示课件3)
(设计意图:从文人名言谈话入手,让学生明白:写文章就要跟说话一样,也要抒发自己的真实情感。)
(出示课件4)在本单元,我们学习了《匆匆》和《那个星期天》,这两篇文章都表达了细腻而真挚的情感,但表达方法上各有特点。
2.学习活动:比较两篇课文的写法。
教师提出要求:分组梳理《匆匆》《那个星期天》表达情感的方法,在能够表现出“写法”的地方做标记。
3.交流反馈。
《匆匆》
(出示课件5)在逃去如飞的日子里,在千门万户的世界里的我能做什么呢?只有徘徊罢了,只有匆匆罢了。在八千多日的匆匆里,除徘徊外,又剩些什么呢?过去的日子如轻烟,被微风吹散了,如薄雾,被初阳蒸融了。我留着些什么痕迹呢?我何曾留着像游丝样的痕迹呢?我赤裸裸来到这世界,转眼间也将赤裸裸地回去吧?但不能平的,为什么偏要白白走这一遭啊?
(出示课件6)作者用一连串的问句,表达了对时间飞逝的惋惜和感叹,很能打动读者,容易使读者产生相同的感受。
《那个星期天》
(出示课件7)这段时光不好挨。我踏着一块块方砖跳,跳房子,等母亲回来。我看着天看着云彩走,等母亲回来,焦急又兴奋。我蹲在院子的地上,用树枝拨弄着一个蚁穴,爬着去找更多的蚁穴。院子里就我一个孩子,没人跟我玩。我坐在草丛里翻看一本画报……
(出示课件8)借助写“跳房子”“看着云彩走”“拨弄蚁穴”“翻看画报”这些举动,真实自然地表达了“我”等待时焦急又兴奋的心情。
4.教师提出问题:这两篇课文最突出的表达情感的方式是什么?二者有什么不同呢?
学生交流汇报。
(出示课件9)预设1:《匆匆》的作者把心里想说的话直接写出来,来抒发自己的情感。
预设2:《那个星期天》的作者通过把情感融入具体的人、事或景物之中,在叙述中自然而然地流露情感。
5.引导学生自主阅读“交流平台”总结抒发情感的不同方法。
匆匆的作者通过把心里想说的话直接写出来,而抒发自己的来,抒发自己的情感,那个星期天的作者通过把情感融入到具体的人物或景物之中,在叙述中自然而然的流露情感。
(设计意图:通过两篇精度课文中的写作方法的概括梳理,明确两个表达真情实感的方法,分别是:直接抒情、间接抒情。)
二、初试身手:运用方法
1.引导学生阅读“初试身手”中的两则材料,体会心情对感受事物的影响。
(出示课件10)(1)学生自读材料,看看有什么发现。
(2)全班交流。
(出示课件11)预设1:第一则材料:妈妈答应我养狗,我很高兴,所以看花都觉得它们像在向我微笑,听到鸟叫都觉得它们好像在唱歌,听到树叶的响声都觉得这像是为我高兴。
(出示课件12)预设2:第二则材料:我们输了篮球赛,我心里不高兴,所以觉得花儿无精打采,鸟叫像是在讥笑我。
(出示课件13)预设3:两则材料都写了花儿、鸟叫,但感受不同。第一段文字让人感觉很高兴,第二段文字让人感到垂头丧气。说明当心情不同时,对身边事物的感受也会有所不同。
(出示课件14)2.教师提出要求:从下面的情境中选择一两个,就心情“好”与“不好”这两种状态,分别写几句话。
走在小巷里奔跑在田野上弹琴钓鱼……
3.教师出示范例赏析。以情境“钓鱼”为例。
(出示课件15)(1)心情好
灿烂的阳光洒在泛着微波的湖面上,像身披银甲的长龙在游动,在跳跃。蝉在树上起劲儿地叫着,好像在演奏着动听的心灵交响曲。一阵清风拂过,衣襟轻舞,似乎是风儿在同我嬉戏。我悠然自得地坐在舒适的小马扎上,静静地望着水中的浮标,不时还会哼一段小曲儿,仿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