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小学语文《《古诗三首》(《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稚子弄冰》《村晚》)》评课稿.docx
《古诗三首》评课稿
今天非常有幸聆听了[授课教师姓名]老师的《古诗三首》这堂课,真的是收获满满,感慨颇多。这堂课,无论是在教学内容的把握、教学方法的运用,还是在教学过程的推进以及教学效果的达成上,都有诸多可圈可点之处。下面,我将从几个方面来具体谈谈我对这堂课的感受。
教学姿态:亲和自然,润物无声
[授课教师姓名]老师一走进教室,就给人一种如沐春风的感觉。她始终面带微笑,用温暖且充满鼓励的眼神与学生进行交流互动,整个教学过程中,姿态亲切自然,没有丝毫的架子。在学生回答问题时,老师会微微前倾身体,专注地倾听,这一小小的举动,传递出的是对学生极大的尊重。比如在讲解《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时,有个学生对“童孙未解供耕织”中“供”字的理解不是很准确,老师并没有立刻否定,而是耐心地引导,面带微笑地说:“再仔细想想,结合一下我们刚刚讲的诗句意思,这个字在这里可能是什么意思呢?”这种温和的引导方式,让学生没有丝毫的紧张感,反而更愿意积极思考。而且,老师在教室里走动的频率也把握得恰到好处,既不是一直站在讲台上,与学生保持距离,也不是频繁地在学生中间穿梭,干扰学生的注意力。她在学生小组讨论时,会轻轻地走到小组旁边,弯腰倾听学生的讨论,适时地给予一些建议和指导,让学生感受到老师时刻在关注着他们的学习进展。这种亲和自然的教学姿态,为整堂课营造了一个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让学生能够在毫无压力的状态下,全身心地投入到古诗的学习中。
教学语言:生动准确,富有感染力
[授课教师姓名]老师的教学语言可谓是这堂课的一大亮点。她的语言表达清晰流畅,无论是讲解古诗的背景知识、字词含义,还是分析诗句所描绘的意境,都能做到用词精准,让学生一听就懂。在讲解《稚子弄冰》时,为了让学生理解“敲成玉磬穿林响”中“玉磬”的声音特点,老师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道:“同学们,想象一下,那玉磬敲击出来的声音,清脆悦耳,就像山间清澈的泉水叮叮咚咚地流淌,又像清晨树林里鸟儿欢快的歌声,穿过茂密的树林,传得很远很远。”这样的描述,一下子就把抽象的声音变得具体可感,学生们的眼睛里闪烁着好奇与兴奋的光芒,仿佛真的听到了那美妙的声音。而且,老师的语言富有节奏感和韵律感,在朗读古诗时,抑扬顿挫,极富感染力。她读“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时,前半句语速稍快,读出了池塘水草丰茂、水波荡漾的生机盎然;后半句语速放缓,语调低沉,把夕阳西下,山影倒映在水中的宁静悠远表现得淋漓尽致。学生们在老师的示范朗读下,也很快就掌握了朗读的技巧,能够有感情地朗读古诗。此外,老师还善于运用激励性的语言,不断地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你回答得太棒了,思路非常清晰,看来对这首诗理解得很透彻。”“你的想象力真丰富,从你的描述中,老师仿佛看到了那个可爱的小孩子在玩冰的场景。”这些激励性的话语,就像给学生注入了一剂强心针,让他们的学习积极性空前高涨,课堂上小手如林,学生们都争着抢着回答问题。
教学目标:明确合理,贴合学情
从这堂课的教学过程来看,[授课教师姓名]老师对教学目标的设定非常明确且合理,完全贴合了学生的实际学情。课程标准对于小学阶段古诗学习的要求,主要包括理解诗句意思、体会诗人情感、感受古诗的语言美和意境美,以及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等方面。在这堂课中,老师紧紧围绕这些要求,制定了具体的教学目标。在知识与技能目标上,老师让学生通过多种方式,如结合注释、查阅资料、小组讨论等,理解了三首古诗中重点字词的含义,能够准确地翻译诗句,并且掌握了古诗的朗读和背诵技巧。在过程与方法目标方面,老师引导学生通过反复诵读、想象画面、分析诗句等方法,深入体会了诗人所表达的情感,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的能力。比如在学习《村晚》时,老师让学生先自己朗读古诗,然后闭上眼睛想象诗中描绘的画面,接着在小组内交流自己脑海中的画面,最后每个小组推选一名代表在全班分享。通过这样的过程,学生不仅理解了古诗的内容,还学会了如何通过想象和交流来深入理解古诗。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上,老师通过介绍古诗的创作背景、诗人的生平经历,以及引导学生对古诗意境的感悟,让学生感受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生活情趣,体会到了诗人对乡村生活的热爱和赞美之情,从而激发了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浓厚兴趣和热爱。从整堂课学生的学习表现和学习成果来看,这些教学目标都得到了很好的落实,学生们在知识、能力和情感方面都有了明显的提升。
教学内容:丰富扎实,拓展延伸
在教学内容的处理上,[授课教师姓名]老师展现出了深厚的教学功底和对教材的精准把握。她对三首古诗的讲解非常细致深入,不仅让学生理解了每首诗的字面意思,还引导学生深入挖掘了诗句背后所蕴含的情感和文化内涵。在讲解《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时,老师详细地介绍了范成大的生平以及他创作田园诗的背景,让学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