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三首 教案-语文三年级上册(部编版).pdf
17古诗三首
教学目标:
1.认识“亦、庭”等7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抹、磨”,会写“断、”
等13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望天门山》。
3.结合注释,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诗句的意思,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色。
教学重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想象诗中景色,感悟诗境。
2.结合注释,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授课时间月日总第课时
一、导入解题
1.同学们,你们还记得这首诗吗?课件山示一一“口照香沪生紫烟,遥
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这是唐代大诗人李白的《望庐山瀑布》。
李白一生游历了许多名山大川,留下了千余首脍炙人口的诗歌,他的诗极具浪漫主义色彩,
被人们称为“诗仙”。
2.这里的“望”是“远望”的意思,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另一首诗一
《望天门山》。
二、初读古诗,把握大意
1.读准读通。
(1)学生自由朗读两遍,做到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指名读,正音。强调:“中”是多音字,“中断”是中间断开的意思,因此,“中”
在这里读第一声。
2.注意停顿。
(1)师范读,生一边聆听,一边标注停顿。指导:可以采用“4+3”式,或“2+2+3”式,
停顿朗读做到停而不断。
2()生模仿老师停顿、语气、语调,自由练读。
3()男生读,女生读,齐读。
3.把握诗文大意。
(1)古人说:诗中有画。如果说这首诗是•幅画,那画中都有哪些景物呢?
2()生默读古诗,圈画聚物,同桌交流。
3()全班交流。课件出示:天门、江、青山、孤帆、日、碧水。结合注释理解天门山、
江。
4()让学生用一句话说一说诗歌主要写了什么。(尝试将景物串联起来)
三、诗画结合,感悟诗境
1.学习第一、二两句,理解诗意。
(1)出示诗句。学生边读边想象画面。
2()你读懂了哪一句,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吗?
3()出示天门山图片。古人云“画中有诗”,你能从画中找到诗句吗?
4()交流,说一说想法。
5()重点理“断”“开工传说中天门原本是闭合的,后有一把绝世神剑以不可阻挡之
势将其劈开,你知道这把神剑是什么吗?(楚江)它给你什么感觉?
6()指导朗读“天门中断楚江开”,体会长江水势的浩荡。
7()诗中有画,你想给这幅画取什么名字呢?(板书:水冲山断)
8()指导书写“断”“楚”二字。“断”左边“米”的捺变为点,右边部分“斤”的竖撇
要穿插到左边部分的下边:“楚”上边的“林”要写得扁些,捺变为点,下半部分要舒展。
9()理“回”。神剑劈开天门之后,受到山的阻挡,化为了绕指柔,激起回旋,又形
成波涛汹涌的奇观。
(10)指导朗读“碧水东流至此回”,体会天门山势的凶险.
(II)这幅画要取什么名字呢?(山阻水回)
2.学习第三、四两句,理诗意。
(1)出示诗句。学生边读边想象画面,再交流。
2()诗人是在那里望天门山的?你是从哪个字看出来的?
3()“出”“来”分别指的是什么?(青山、孤帆)
4()孤帆行于江上,款款而来,青山相对而出,渐渐映入眼帘。可以引导学生联系生活
实际讨论“当你坐车或者骑车行驶在路上时,路前方的景物给与什么感受”,体会诗句中所
描绘的一“出”一“来”的动态美。
5()指导朗读第三、四句,让学生自己说一说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愉悦的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