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第3课时 100以内数的认识:百数表(教学设计)-一年级数学下册(西师大版).docx
第三单元第3课时百数表:数的顺序及发现规律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学生能够精准且全面地掌握100以内数的顺序,深入洞察并理解数在百数表中的排列规律,熟练且灵活地依据规律进行填数等相关操作。
2.在观察、比较、分析百数表的过程中,显著提升学生的观察敏锐度、逻辑分析能力以及归纳总结能力,使其逐步学会运用合理的思维方法探究数学知识。??
3.借助充满趣味和挑战性的探究活动,充分激发学生对数学的浓厚兴趣,让学生在成功发现规律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切实增强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和成就感,培养积极探索的学习态度。
【教学重点】
透彻理解并清晰掌握100以内数的顺序,精准发现百数表中蕴含的各种规律,包括横向、纵向以及局部数字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
能够熟练运用所发现的规律解决复杂多变的实际问题,深度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实现从具体到抽象的思维跨越。
【学情分析】
一年级的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对100以内的数有了初步的认识,具备一定的数数和认数基础。然而,他们的思维仍以直观形象为主,对于较为抽象的数字规律的发现和总结能力还比较薄弱。同时,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好奇心旺盛,对新鲜事物充满探索欲望,喜欢在生动有趣、富有挑战性的情境中学习。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这些特点,设计丰富多样、直观形象的教学活动,引导他们逐步深入探究。
【核心素养】
数感:通过对百数表中数字顺序和规律的学习,强化学生对数的大小、顺序以及相互关系的感知,提升数感。
逻辑推理:在发现和总结规律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使其能够有条理地分析问题、推导结论。
直观想象:借助直观的百数表,帮助学生构建数字之间的空间关系和排列模式,发展直观想象能力,为后续学习打下基础。
【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学习任务单、计数器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新课导入
【设计意图:利用充满童趣和神秘感的魔法盒子情境,瞬间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帮助数字宝宝的积极性,使学生迅速进入学习状态。同时,将数字顺序的问题自然地融入情境中,为引出百数表做好铺垫,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开启对新知识的探索之旅。】
师:“小朋友们,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个超级神奇的魔法盒子,里面住着1到100这些数字宝宝。但是刚才它们在盒子里调皮地玩耍,出来的时候就变得乱七八糟啦!
(教师从盒子里拿出打乱顺序的1-100的数字卡片展示给学生)
现在数字宝宝们可着急了,它们想请聪明的小朋友们帮忙,把它们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重新排好队,你们愿意帮忙吗?”
生:“愿意!”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百数表:数的顺序及发现规律》(板书课题)
学习任务一:探索新知,呈现完整的百数表。
【设计意图:通过逐步引导学生观察每行数字的关系,从简单的后一个数比前一个数大1入手,再深入挖掘每行数字的其他特点,如行末数字特征以及行与行之间的联系。在学生掌握横着看的方法后,引导他们变换角度竖着观察,通过对比不同列数字的特征,发现列的规律。】
课件出示:
(1)初步观察
师:“小朋友们真热情!那现在老师这里有一张神奇的表格,(展示百数表)数字宝宝们可以按照顺序住进去哦。大家先仔细看看这张表,告诉老师,你们第一眼看到了什么?”
生1:“表里面有好多数字。”
生2:“数字是一格一格排列的。”
师:“大家观察得真仔细!这张表叫做百数表,里面整齐地排列着1到100这些数字宝宝。而且呀,表内的数是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依次排列的哦。”
(2)横着看
师:“现在让我们先横着来看看这张百数表。请小朋友们观察第一行的数字,1、2、3、4、5、6、7、8、9,想一想,后一个数和前一个数有什么关系呢?可以用小手比一比、数一数哦。”
(学生自主观察、比较,教师巡视指导)
生:“后一个数比前一个数大1。”
师:“非常棒!那我们再看看第二行,11、12、13、14、15、16、17、18、19,是不是也有这样的规律呀?大家一起数一数验证一下。”
(学生集体数数验证)
师:“那再看看其他行呢?请小朋友们自己选一行,和同桌说一说你发现的规律。”
(学生自主选择行进行观察和交流,教师参与小组讨论)
师:“哪位小朋友愿意来分享一下你观察的那一行的规律?”
生3:“我看的是第五行,41、42、43、44、45、46、47、48、49,也是后一个数比前一个数大1。”
师:“大家都发现了,每行的数都是后一个数比前一个数大1。那除了这个,每行还有没有其他的小秘密呢?比如,看看每行最后一个数,有什么特点呀?”
生4:“第一行最后是9,第二行最后是19,第三行最后是29……”
师:“对啦,每行最后一个数的个位都是9,那再想想,下一行的第一个数和上一行最后一个数又有什么关系呢?”
生5:“下一行第一个数比上一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