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酮类化合物.docx
黄酮类化合物
分类
类型
根本结构
代表化合物
黄酮类
多羟基黄酮
芹菜素
木犀草素
黄芩苷
O〔C〕-烷基化黄酮
黄酮C-苷
牡荆素
黄酮醇类
山奈酚
槲皮素
杨梅素
芦丁〔槲皮素3位羟基和芸香糖成苷〕
二氢黄酮类
橙皮素
橙皮苷
甘草素
甘草苷〔甘草素的4’位羟基和葡萄糖成苷〕
大叶素
二氢黄酮醇类
二氢山奈酚〔香橙素〕
二氢槲皮素〔花旗松素〕
二氢桑色素
〔新〕落新妇苷
异黄酮类
大豆素
大豆苷
葛根素
葛根苷
葛根素木糖苷
二氢异黄酮类
鱼藤酮类
紫檀素类
查耳酮类
红花苷
新红花苷
醌式红花苷
二氢查耳酮类
梨根苷
橙酮类
橙酮
硫磺菊素
橙酮醇
花色素类
天竺葵素
矢车菊素
飞燕草素
黄烷醇类
黄烷-3-醇
儿茶素类
黄烷-3,4-二醇
无色天竺葵素
无色矢车菊素
无色飞燕草素
双黄酮类
通过C-C键连接
银杏双黄酮
柏木双黄酮〔柏黄酮〕
通过C-O-C键连接
扁柏双黄酮
其他黄酮类
双苯吡酮C6-C1-C6
芒果苷
高异黄酮类C6-C4-C6
麦冬二氢高异黄酮A
新黄酮
黄檀素
黄酮复合物
水飞蓟宾〔黄酮苯丙素〕
榕碱〔生物碱型黄酮〕
几种重要黄酮类化合物:
黄芩苷甘草素
牡荆素葛根素
槲皮素〔+〕-儿茶素
UV谱
1〕黄酮类化合物在甲醇溶液中的UV谱
黄酮类型
带Ⅱ〔nm〕
带Ⅰ〔nm〕
引入集团的影响
黄酮
250—280〔强〕
304—350〔强〕
A环引入羟基,带Ⅱ红移,B环或3位引入羟基,带Ⅰ红移,对带Ⅱ无影响;5位引入羟基,带Ⅰ、带Ⅱ均红移;3位,5位,4’位对带影响较大,其他位置羟基取代几乎无影响,只在3位,5位,4’位本身已有取代时,产生影响,即此时,羟基越多,红移越明显;对带Ⅱ:5位羟基影响8位羟基6位羟基7位羟基〔几乎无影响〕;4’位对带Ⅰ影响也很大;酚羟基被乙酰化后相当于无酚羟基时的位移〔氧上电子会向乙酰基方向移动〕
黄酮醇
250—280〔强〕
358—385〔强〕〔3-OH游离〕
328—357〔强〕〔3-OH取代〕
异黄酮
245—270〔强〕
310—330〔弱〕
A环引入羟基带Ⅱ红移,B、C环含氧取代基对带Ⅱ无影响
二氢黄酮、二氢黄酮醇
270—295〔强〕
300—330〔弱〕
查耳酮
220—270〔弱〕
340—390〔强〕
B环引入羟基,带Ⅰ红移
橙酮
230—270〔弱〕
370—430〔强〕
花青素及其苷
270—280
465—560
识别诀窍:
单纯黄酮在带Ⅱ最大吸收波长为250nm,如红移将近20nm考虑5位有羟基取代,一旦红移不超过10nm,那么一定5位无羟基取代,如果稍稍红移,那么6、7、8位可能有羟基取代;
带Ⅱ强,带Ⅰ弱〔肩峰〕,考虑异黄酮、二氢黄酮和二氢黄酮醇,二氢黄酮和二氢黄酮醇最大吸收波长比异黄酮大;
带Ⅱ弱〔近乎肩峰〕,带Ⅰ强,考虑查耳酮和橙酮,橙酮最大吸收波长比查耳酮大;
带Ⅱ带Ⅰ都有一定程度的峰〔此时可能带Ⅱ弱,带Ⅰ强,但不同于查耳酮和橙酮,不是肩峰〕,此时考虑黄酮和黄酮醇,黄酮醇带Ⅰ最大吸收波长比黄酮大〔还是由于羟基的影响而红移〕;当带Ⅰ350nm,那么多为黄酮醇或其苷类;
如果带Ⅰ最大吸收波长超过了400nm,极少可能为上述黄酮类,有可能为橙酮类或花青素类;
3-OH甲基化或苷化使带Ⅰ〔328—357nm〕与黄酮的带Ⅰ波长范围重叠,5-OH甲基化使带Ⅰ和带Ⅱ紫移5—15nm,4’-OH甲基化或苷化使带Ⅰ紫移3—10nm。
2〕参加诊断试剂的黄酮类化合物在甲醇溶液中的UV谱
因黄酮及其苷类均可溶于甲醇(MeOH)和乙醇,而乙醇中含有的痕迹量水分可以抑制诊断试剂三氯化铝(AlCl3)与黄酮上邻二酚羟基(OH)形成络合物,故多项选择用MeOH做紫外-可见光谱测定用的溶剂;然后在溶有样品的MeOH溶液中,分别参加五种诊断试剂:甲醇钠(NaOMe)、醋酸钠(NaOAc)、醋酸钠/硼酸(NaOAc/H3BO3)、三氯化铝(AlCl3)、三氯化铝/盐酸(AlCl3/HCl),将测得的各种谱图进行比照分析,解析该类化合物的结构。
诊断试剂
主要判断
NaOMe
是否有4'-OH,3、4'—二OH或3、3'、4'—三OH
NaOAc
是否有7-OH
NaOAc/H3BO3??
A环或B环是否有邻二酚羟基〔5,6-二OH除外〕
AlCl3/HCl或AlCl3
有无邻二酚羟基,3-OH、5-OH
1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