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第3课时 认识100(教学设计)-一年级下册数学(北京版2024).docx
100以数的认识
第3课时——认识100
课程基本信息
学校
授课班级
学科
数学
授课教师
学期
课题
第3课时——认识100
教学内容
教材第19页主要内容是认识数字100,包括100的含义、组成、读写方法以及数位顺序。
内容解析
教材通过小方块、小棒、计数器等教具,帮助学生从直观到抽象理解100的概念,是在学生认识100以内数基础上的深化,为后续学习数的运算和大小比较等知识做铺垫。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经历从具体实物到抽象数字的认知过程,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感,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同时渗透数学思想方法,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
技能目标
情感目标
认识到99添1是100,理解100的含义;认识计数单位“百”,掌握10个十是一百;学会100的正确读写方法。
通过实际动手摆小棒、在计数器上拨珠子等活动过程,培养细致的观察能力,提升动手操作能力,学会用清晰、准确的数学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观点,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通过充满趣味的教学活动,如数字游戏、生活实例展示等,感受到数学的魅力和趣味性,从而激发对数学学习的浓厚兴趣,主动参与到数学学习中来。
重难点
学习重点
学习难点
核心素养
理解100的含义,掌握其形成过程,,10个十是一百;熟明确从右边起第三位是百位,能正确读写100。
深入理解计数单位“百”与“十”、
“一”的关系,清晰区分百位、十位和个位上数字的意义。
在具体情境中感知100的数量多少,建立数感;培养学生对数学符号的理解和运用能力,学会有条理地思考,找出解决问题的思路。
学情分析
学生已认识了100以内的数,掌握了一些数的组成和读写方法,但对于100这个较大的数,其含义、组成以及“百”这个计数单位的理解,还有从直观到抽象的过渡,对部分学生来说可能存在一定困难。
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小棒、计数器
教学过程
一、知识链接引入
提问:同学们,我们之前用小方块认识了很多数,还记得怎么数吗?
预设:可以一个一个数、十个十个数等
课件展示90个小方块的图片
图中有多少个小方块呢?
提问:这些小方块表示的数写作多少?读作什么?它是由什么组成的?
预设:写作90,读作九十,90是由9个十组成的。
课件展示增加到99个小方块的图片
继续提问:现在图中又增加了一些小方块,一共有多少个呢?
预设:一共99个小方块。
这个数写作多少?读作什么?是由什么组成的?
预设:写作99,读作九十九,是由9个十和9个一组成的。
引导过渡: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在这99个小方块的基础上再添1个小方块,那现在有多少个小方块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认识100。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之前认识的数,唤起学生已有知识经验,为学习100的相关知识做好铺垫,同时引发学生对新知识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二、新知探究
探究一:认识100和100的组成
引导思考:同学们,想一想我们上节课是怎样认识100以内的数?你可以用类似的方法学习今天的新数100吗?
让学生用小棒表示小方块,摆出99根小棒。
提问:99根小棒再添1根是多少根?
预设:一百根。
引导学生思考:还可以怎么想得到100呢?
预:1:也可以这样想:1个十、2个十、三个十……
10个十。
预设2:这样数也行:10、20、30……80、90、100。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动手摆小棒、思考100的形成过程,从不同角度理解100的组成,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思维能力。
探究二:100的读写法
在计数器上拨出99,提问:在计数器上,99怎么表示?(引导学生回顾计数器上数位的意义)
预设:十位上拨9颗珠子表示9个十,个位上拨9颗珠子表示9个一。
继续提问:99再添1,在计数器上怎么拨呢?
学生操作计数器,个位满十向十位进1,十位满十向百位进1。
引导学生观察计数器上的变化,讲解100的写法和读法:
从右边起,第一位是个位,第二位是十位,第三位是百位。
100写作100,读作一百。
组织学生讨论:读数和写数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预设:相同点是都从高位起;不同点是读数是把数字用汉字读出来,写数是用阿拉伯数字写出来。
【设计意图】借助计数器这一直观教具,让学生直观地理解100的读写方法,通过讨论加深对读写规则的理解和记忆。
三、课堂检测
考查学生对100以内数的顺序的掌握情况,加深学生对数的认识。
考查学生对计数器表示数的理解,强化数位的概念。
综合考查学生数数、写数、读数以及对数的组成的掌握情况。
考查学生对100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