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溶液的酸碱性》教案.docx
《溶液的酸碱性》教案
教材分析
课标分析
学会用酸碱指示剂检验溶液的酸碱性,知道pH与溶液酸碱性强弱的关系,会用pH试纸测定溶液的酸碱度,知道溶液的酸碱性在生产、生活及人类的生命活动中具有重要的意义,体会科学地利用物质的性质对提高人类生活质量的重要作用。
学情分析
已有知识及方法:从知识的角度分析,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物质的酸性、碱性有初步的认知,知道紫色石蕊溶液遇酸变红,氨水能使无色酚酞溶液变红;已经学习了溶质的质量分数,知道加水稀释后,溶质的质量分数会变小,因此对酸碱性的强弱程度也有初步的体会。从方法和能力的角度分析,学生已经初步具备了通过实验进行观察、分析、归纳,进而认识物质性质的方法和能力,知道了从定性和定量的视角来认识物质。
未知知识及方法:从知识的角度分析,学生不知道如何检验溶液的酸碱性,还没有意识到提出溶液酸碱性的强弱程度的概念以及溶液酸碱度对生产、生活及人类生命活动的重要意义。从方法的角度分析,学生还没有形成主动从定性和定量的视角认识化学问题的观念。
教学目标
1.通过实验探究得到常见酸碱指示剂的变色规律,能选择合适的酸碱指示剂检验溶液的酸碱性。
2.通过实验测定不同酸碱性溶液的酸碱度,学会使用pH试纸测定溶液酸碱度,并通过对实验结果的归纳总结出溶液酸碱度与酸碱性的关系。
3.通过波义耳发现酸碱指示剂的故事,培养学生崇尚科学的精神和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4.通过了解溶液酸碱度对生活、生产的影响,体会物质的性质在生活、生产中广泛的应用价值。
核心素养
化学观念:物质具有多样性。
科学思维:基于实验事实进行比较、分析、归纳、综合,并推测物质及其变化的思维能力。
科学探究与实践:以实验为主的科学探究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科学态度与责任:发展对物质世界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并培养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重点难点
重点:常见酸碱指示剂的变色规律、pH试纸的使用方法;溶液酸碱度与酸碱性的关系;溶液酸碱度对生活、生产和人类生命活动的影响。
难点:溶液稀释对其pH值的影响。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
环节一:
导入新课
【展示】物质的酸性和碱性。
展示两组图片:
1.食醋、柠檬、酸奶。
2.洗衣液、肥皂、洗衣粉。
【观察】描述第1组食物的味道,猜测这些食物所含的共同物质——酸;说说在使用第2组生活用品溶液时的共同的触觉感受,猜测它们所含的共同物质。
从生活引入,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感悟物质的多样性,初步感知物质的酸性和碱性,初步建立酸、酸性、碱、碱性的概念。
环节二:
探究新知
(一)酸碱指示剂
【提问】温故知新。回忆两个实验:
实验一:探究分子运动现象的实验,氨分子扩散进酚酞溶液中,使溶液由无色变成红色。氨水显碱性,可以使无色酚酞溶液变红。
实验二:探究二氧化碳溶于水的化学反应,碳酸溶液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
【过渡】实验探究:紫色石蕊溶液遇酸变红,遇到其他性质的物质时颜色会怎样变化?无色酚酞溶液呢?
【追问】如何区分水和稀盐酸?
阅读教材第61资料卡片:酸碱指示剂的发现。
【归纳总结】两个实验中,能使无色酚酞溶液和紫色石蕊溶液变色的物质有哪些?不能够使这两种指示剂变色的物质有哪些?指明这些物质的酸碱性。
【小组活动】完成教材第60实验10-1,并观察记录实验现象;归纳总结两种指示剂的变色规律并汇报实验结论。
【回答】紫色石蕊溶液遇白醋变红,遇肥皂水变蓝;无色酚酞溶液遇白醋不变色,遇肥皂水变红。
【自学】波义耳发现紫色石蕊的故事。
培养学生分析、归纳的科学思维;并引导学生学会提出问题。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记录实验现象,合作交流的能力。
巩固两种试剂的变色规律相关知识。感悟科学家的探究精神,学习科学家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二)溶液酸碱度的表示——pH
【过渡】在生产、生活和科学研究中,往往需要精确地知道溶液酸碱性的强弱程度,即溶液的酸碱度。怎样表示和测定溶液的酸碱度呢?对于稀溶液,其酸碱度常用pH表示,pH的范围通常为0~14。
【演示实验】教师演示实验10-2,并用pH试纸分别测定食醋(肥皂水)加10倍以上的水稀释前后的pH。
【提问】用pH试纸测定溶液的pH值时,能不能用水润湿?_____;如果润湿了,测定稀盐酸的pH时,会使得测得的pH值______(填“偏大”“偏小”或“不变”,下同),测定氢氧化钠溶液的pH时,会使得测得的pH值______。
【自学引导】溶液的酸碱度对于生活、生产及人类的生命活动具有重要作用。
【倾听】酸碱度的含义及表示方法。
【实验】学习用pH试纸测定溶液酸碱度的操作方法,并记录实验数据,分析实验数据,对照这三种物质的酸碱性,得出酸碱性与酸碱度的逻辑关系。进行实验探究,完成实验10-3,测定身边一些物质的pH,并交流讨论pH试纸能否用水润湿,润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