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病虫害防治技术》(教案)-中职农林牧渔大类《植物保护技术》高教版(全一册).docx
《桃病虫害防治技术》(教案)-中职农林牧渔大类《植物保护技术》高教版(全一册)
学情分析
知识基础
中职农林牧渔大类的学生在先前的学习中,已经积累了一定的植物保护基础理论知识,对病虫害的基本概念、常见病虫害类型有了初步认知,比如知道病虫害会影响植物正常生长发育,能分辨一些常见病虫害的简单症状。然而,对于桃树这一特定果树的病虫害防治知识,学生的了解还较为浅显。他们大多仅停留在听说过桃病虫害的名称层面,对于桃病虫害的具体种类、每种病虫害独特的发病症状、详细的发生规律以及科学的综合防治方法等内容,缺乏系统且深入的认识。例如,学生可能知道桃树会生病虫害,但不清楚桃缩叶病的叶片变形特征,也不了解桃小食心虫对果实的具体危害方式。
技能水平
在实践操作技能方面,学生通过前期的课程学习和实践活动,已经掌握了一些基础的农业操作技能,如使用简单的测量工具进行植株观察、初步的病虫害样本采集等。但在桃病虫害防治的专业技能上,学生的能力还存在明显不足。在田间诊断环节,学生难以精准区分桃树上相似症状的不同病虫害,比如难以分辨桃细菌性穿孔病和真菌性穿孔病的细微差异;在防治措施的实际操作中,对于农药的精准配比、新型防治设备的使用等方面,学生缺乏足够的实践经验,不能熟练地将理论知识有效地应用到实际生产防治工作中。
学习特点
中职学生普遍具有较强的动手实践兴趣,相较于抽象的理论知识讲解,他们更倾向于通过实际操作、案例分析、实地观察等直观生动的方式来学习新知识。但在理论学习过程中,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相对薄弱,面对复杂的理论知识容易产生畏难情绪和学习倦怠。此外,学生个体之间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差异较大,部分学生对专业知识充满热情,渴望深入学习并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而另一部分学生则学习动力不足,需要教师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激励措施,如设置奖励机制、开展小组竞赛等,来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度。
职业需求
对于农林牧渔大类的中职学生而言,未来他们大多会从事与农业生产、果园管理、农业技术推广等相关的职业工作。桃树作为我国广泛种植的果树品种之一,掌握桃病虫害防治技术对于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至关重要。无论是在桃树种植园进行日常管理,还是为果农提供技术指导服务,又或是自主创业发展桃树种植产业,熟练且专业的桃病虫害防治技术都能成为学生重要的职业竞争力。因此,学生对于这部分知识和技能有着较强的实际需求,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一点,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
核心素养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学生能够准确且全面地阐述桃树主要病虫害的种类,涵盖病害(如桃缩叶病、桃褐腐病、桃炭疽病等)和虫害(如桃蚜、桃小食心虫、桃红颈天牛等),并能详细描述每种病虫害典型的发病症状和严重的危害特点。例如,清晰说明桃缩叶病叶片卷曲、肥厚、变色的症状,以及桃小食心虫蛀食果实导致果实腐烂的危害后果。
深入理解桃树病虫害的发生发展规律,包括病虫害的发生季节、传播途径、发病条件等关键要素。能够准确解释环境因素(如温度、湿度、光照、土壤条件等)以及桃树自身生长状况对病虫害发生发展的影响。比如,明确桃褐腐病在高湿度环境下更容易发生和传播,以及桃树树势衰弱时更易遭受虫害侵袭的原因。
系统掌握桃树病虫害综合防治的原理和方法,熟悉农业防治、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和化学防治等多种防治手段的具体措施、适用范围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例如,了解农业防治中合理修剪、清园、施肥等措施对预防病虫害的作用,掌握生物防治中利用天敌昆虫控制害虫数量的方法,知晓物理防治中诱虫灯、糖醋液诱捕害虫的原理和操作,以及明确化学防治中农药的科学选择和安全使用规范。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在田间环境中对桃树病虫害进行准确诊断的能力。学生能够通过细致观察桃树植株的症状表现,包括叶片、果实、枝干等部位的异常变化,结合病虫害的发生规律和相关知识,正确判断病虫害的种类、发生程度以及发展趋势。例如,能够根据叶片上的病斑形状、颜色和分布情况,准确判断是何种病害;根据果实上的虫孔、虫粪等特征,确定是哪种虫害。
使学生具备根据不同的病虫害种类、发生情况以及果园实际环境,科学合理地制定桃树病虫害防治方案的能力。方案应包括选择最合适的防治方法、确定准确的防治时间、计算合理的用药剂量等内容,并能够根据实际防治效果对方案进行灵活调整和优化。比如,针对桃蚜的防治,能根据其发生代数和危害程度,合理选择化学防治的药剂和施药次数,或者结合生物防治和物理防治方法,制定综合防治方案。
提高学生桃树病虫害防治的实际操作技能,使学生熟练掌握农药的精确配制与规范喷洒、诱捕器的正确设置与使用、生物防治天敌的安全释放等操作。同时,学生能够正确操作和维护相关的防治设备和工具,确保防治工作的高效性和安全性。例如,学生能够熟练使用背负式喷雾器进行农药喷洒,保证喷洒均匀、覆盖全面,且符合安全操作规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