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主要病虫害防治技术》(教案)-中职农林牧渔大类《植物保护技术》高教版(全一册).docx
《小麦主要病虫害防治技术》(教案)-中职农林牧渔大类《植物保护技术》高教版(全一册)
学情分析
知识基础
中职农林牧渔大类的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接触过植物保护技术的基础课程,对植物病害和虫害的基本概念、常见类型有一定了解,也掌握了部分病虫害的识别方法和防治原理。例如,学生知晓病虫害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能区分一些常见的植物病害症状和害虫形态特征。然而,对于小麦这一特定粮食作物的主要病虫害防治技术,学生尚未进行系统学习,缺乏对小麦病虫害发生规律、综合防治措施的深入认知。此外,学生在农业生产实践中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较为薄弱,对于病虫害防治技术的实际应用场景和操作流程还不够熟悉。
学习能力
中职学生通常具有较强的动手实践能力,对直观、操作性强的学习内容兴趣浓厚,例如观察病虫害标本、进行田间操作等。但在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抽象概念的把握上存在一定困难,如理解病虫害的致病机制、防治技术的原理等。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有待提高,在面对复杂的知识体系时,缺乏主动梳理和归纳的能力,需要教师引导和帮助构建知识框架。同时,学生在团队协作学习中,沟通和协作能力参差不齐,部分学生在小组活动中参与度不高,需要教师加强组织和协调。
学习态度
大部分学生对农林牧渔专业有一定的兴趣,认识到小麦作为主要粮食作物,其病虫害防治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重要性,因此对本节课内容有较强的学习意愿,希望通过学习掌握实用技能,为未来从事相关工作打下基础。但也有部分学生存在学习动力不足、学习目标不明确的情况,缺乏主动探索知识的热情,在学习过程中容易出现注意力不集中、参与度低等问题。此外,田间实践活动可能会受到天气、环境等因素影响,部分学生可能会因怕吃苦、怕麻烦而对实践学习产生抵触情绪。
技能需求
作为未来农林牧渔行业的从业者,学生需要掌握小麦主要病虫害防治的专业技能。在实际农业生产中,能够准确识别小麦常见病虫害,判断病虫害的发生程度,运用合适的防治方法和技术进行有效防治,是学生必须具备的核心能力。这不仅有助于提高小麦产量和质量,保障粮食安全,也能满足农业生产中对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核心素养教学目标
职业素养
培养学生严谨认真、吃苦耐劳的工作态度,使其在小麦病虫害防治工作中能够细致观察、准确判断,认真落实各项防治措施。
增强学生的责任意识和环保意识,让学生认识到科学防治病虫害对保障粮食安全、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意义,树立绿色防控理念,合理使用农药,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提升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通过小组合作完成病虫害调查、防治方案制定等任务,培养学生在团队中相互配合、共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专业能力
学生能够熟练掌握小麦主要病虫害的识别特征,包括病害的症状(如病斑形状、颜色、分布等)和害虫的形态结构(如成虫、幼虫的体型、颜色、翅膀特征等),准确区分不同病虫害种类。
深入理解小麦主要病虫害的发生规律,掌握病虫害发生与环境因素(如气候、土壤条件)、栽培管理措施之间的关系,能够预测病虫害的发生趋势。
熟练运用综合防治技术对小麦病虫害进行防治,包括农业防治、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和化学防治等方法,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的防治方案,并规范实施防治措施。
创新思维
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思考如何创新小麦病虫害防治技术和方法,例如探索利用新型生物农药、智能监测设备等提高防治效果。
引导学生对传统防治方法进行优化和改进,结合实际情况提出个性化的防治策略,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创新能力。
可持续发展意识
让学生明白小麦病虫害防治与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系,认识到过度依赖化学农药对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的危害。
培养学生在防治工作中积极推广绿色防控技术,注重生态平衡和资源保护,促进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小麦主要病虫害的识别特征,如小麦锈病、白粉病、赤霉病、蚜虫、麦蜘蛛等病虫害的典型症状和形态特点,这是开展防治工作的基础。
小麦主要病虫害的发生规律,包括病虫害的发生时期、传播途径、影响因素等,有助于学生及时预防和有效控制病虫害。
小麦主要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重点掌握农业防治(合理轮作、选用抗病品种等)、生物防治(利用天敌昆虫、微生物制剂等)、物理防治(灯光诱捕、色板诱杀等)和化学防治(科学选用农药、合理确定施药剂量和时期等)的具体方法和应用要点。
教学难点
准确区分小麦多种病虫害的相似症状,例如小麦锈病、白粉病在发病初期症状容易混淆,需要学生仔细观察和深入分析。
理解环境因素对小麦病虫害发生发展的复杂影响,以及如何根据不同的环境条件制定针对性的防治措施,这需要学生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进行分析和判断。
合理运用综合防治技术制定科学的防治方案,平衡各种防治方法的优缺点,实现经济、有效、环保的防治目标,对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要求较高。
教学过程
课程导入
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