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花主要病虫害防治技术》(教案)-中职农林牧渔大类《植物保护技术》高教版(全一册).docx
《棉花主要病虫害防治技术》(教案)-中职农林牧渔大类《植物保护技术》高教版(全一册)
学情分析
知识基础
中职农林牧渔大类学生已具备植物保护技术的基础知识,对病虫害的基本概念、常见类型及防治的基本原理有一定了解,如知晓病虫害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能区分部分植物病害症状和害虫形态特征。但对于棉花这一经济作物的主要病虫害防治技术,学生尚未系统学习,缺乏对棉花病虫害独特的发生规律、危害特点以及综合防治措施的深入认知。同时,学生在将理论知识应用于棉花病虫害防治实际场景方面的能力较弱,对防治技术的具体操作流程和要点掌握不扎实。
学习能力
中职学生动手实践能力较强,对直观、操作性强的学习内容更感兴趣,例如观察病虫害标本、进行田间操作等。但在理解病虫害防治技术的理论知识,如致病机制、防治原理等抽象概念时存在一定困难。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不足,面对复杂知识体系难以主动梳理归纳,需要教师引导构建知识框架。在团队协作学习中,学生的沟通和协作能力存在差异,部分学生参与积极性不高,需要教师加强组织与引导。
学习态度
大部分学生对农林牧渔专业有一定兴趣,认识到棉花作为重要经济作物,其病虫害防治技术对农业生产和经济效益的重要性,因此对本节课内容有较强的学习意愿,希望借此掌握实用技能,为未来职业发展做准备。然而,仍有部分学生学习动力不足、目标不明确,缺乏主动探索知识的热情,学习时易注意力分散、参与度低。此外,田间实践受天气、环境等因素影响大,部分学生可能因怕吃苦而抵触实践学习。
技能需求
作为未来农林牧渔行业从业者,学生需熟练掌握棉花主要病虫害防治专业技能。在实际生产中,能够准确识别棉花常见病虫害,判断病虫害发生程度,并运用合适的防治方法和技术进行有效防治,是学生应具备的核心能力。这不仅有助于提高棉花产量和品质,增加农民收入,还能满足行业对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
核心素养教学目标
职业素养
培养学生严谨认真、吃苦耐劳的工作态度,使其在棉花病虫害防治工作中能细致观察、准确判断,严格落实各项防治措施。
增强学生的责任意识与环保意识,让学生明白科学防治病虫害对保障棉花生产、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意义,树立绿色防控理念,合理使用农药,减少环境污染。
提升学生团队协作与沟通能力,通过小组合作完成病虫害调查、防治方案制定等任务,培养学生在团队中相互配合、共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专业能力
学生能够熟练掌握棉花主要病虫害的识别特征,包括病害的症状(如病斑形状、颜色、分布等)和害虫的形态结构(如成虫、幼虫的体型、颜色、翅膀特征等),准确区分不同病虫害种类。
深入理解棉花主要病虫害的发生规律,掌握病虫害发生与环境因素(如气候、土壤条件)、栽培管理措施之间的关系,能够预测病虫害的发生趋势。
熟练运用综合防治技术对棉花病虫害进行防治,包括农业防治、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和化学防治等方法,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的防治方案,并规范实施防治措施。
创新思维
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思考如何创新棉花病虫害防治技术和方法,例如探索利用新型生物农药、智能监测设备等提高防治效果。
引导学生对传统防治方法进行优化和改进,结合实际情况提出个性化的防治策略,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创新能力。
可持续发展意识
让学生明白棉花病虫害防治与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系,认识到过度依赖化学农药对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的危害。
培养学生在防治工作中积极推广绿色防控技术,注重生态平衡和资源保护,促进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棉花主要病虫害的识别特征,如棉花枯萎病、黄萎病、棉铃虫、棉蚜等病虫害的典型症状和形态特点,这是开展防治工作的基础。
棉花主要病虫害的发生规律,包括病虫害的发生时期、传播途径、影响因素等,有助于学生及时预防和有效控制病虫害。
棉花主要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重点掌握农业防治(合理轮作、选用抗病品种等)、生物防治(利用天敌昆虫、微生物制剂等)、物理防治(灯光诱捕、性诱剂诱杀等)和化学防治(科学选用农药、合理确定施药剂量和时期等)的具体方法和应用要点。
教学难点
准确区分棉花多种病虫害的相似症状,例如棉花枯萎病和黄萎病在发病初期症状容易混淆,需要学生仔细观察和深入分析。
理解环境因素对棉花病虫害发生发展的复杂影响,以及如何根据不同的环境条件制定针对性的防治措施,这需要学生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进行分析和判断。
合理运用综合防治技术制定科学的防治方案,平衡各种防治方法的优缺点,实现经济、有效、环保的防治目标,对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要求较高。
教学过程
课程导入
教师活动:展示一段棉花因病虫害严重减产、品质下降的新闻视频,视频中呈现棉花叶片枯黄脱落、棉铃大量掉落的画面。播放结束后,提问学生:“同学们,视频中的棉花遭受了严重损失,大家觉得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接着展示几张棉花不同病虫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