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溶解度教学设计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下册.docx
9.2溶解度教学设计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下册
授课内容
授课时数
授课班级
授课人数
授课地点
授课时间
设计思路
本节课设计紧密结合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下册教材,围绕溶解度这一核心概念展开。通过实例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探究,理解溶解度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课程设计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在实际情境中运用化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核心素养目标
培养学生观察、实验操作和数据分析能力,提高学生对化学现象的探究兴趣。通过溶解度学习,提升学生科学思维和科学探究素养,强化化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学情分析
九年级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好奇心强,对新知识充满探索欲望。在化学学习方面,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基础知识,对物质的性质和变化有一定的认识。然而,在溶解度这一章节,学生可能对溶解度的概念理解不够深入,实验操作技能也有待提高。学生的层次参差不齐,部分学生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上相对较弱,但整体学习态度积极,具备良好的合作精神。学生的行为习惯良好,课堂纪律较好,能够遵守实验操作规程。这些特点对课程学习产生了积极影响,有助于通过实验探究和合作学习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
教学方法与策略
1.采用讲授与实验相结合的教学方法,通过讲解溶解度概念,引导学生理解溶解度与温度、溶质和溶剂的关系。
2.设计小组实验,让学生亲自操作,观察溶解度变化,培养实验操作技能和观察能力。
3.利用多媒体展示溶解度曲线图,帮助学生直观理解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规律。
4.通过案例分析,引导学生分析实际问题,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1.教师展示生活中常见的溶解现象,如糖水、盐水、汽水等,提问学生:“为什么糖能溶解在水中?”
2.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习的物质的溶解性知识,激发学生对溶解度概念的好奇心。
3.提出本节课学习目标:“了解溶解度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掌握溶解度曲线图的分析方法。”
二、新课讲授(用时15分钟)
1.讲解溶解度的定义,举例说明溶解度的概念,如“20℃时,100g水中最多溶解多少克食盐?”
2.分析影响溶解度的因素,包括温度、溶质和溶剂的性质等。
3.通过溶解度曲线图,讲解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规律,引导学生理解溶解度曲线图的读取方法。
三、实践活动(用时20分钟)
1.实验操作:学生分组进行溶解度实验,观察不同温度下溶解度的变化,记录实验数据。
2.数据分析:引导学生分析实验数据,得出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结论。
3.结果展示:学生汇报实验结果,教师点评并总结实验中的注意事项。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举例回答:教师提问:“为什么海水越往北越冷?”学生小组讨论并回答:“因为海水中的盐分溶解度随温度降低而减小,导致海水在北方更冷时溶解度更低,盐分更容易结晶,使得海水更冷。”
2.举例回答:教师提问:“如何提高物质的溶解度?”学生小组讨论并回答:“可以通过加热溶剂、搅拌溶剂等方法提高物质的溶解度。”
3.举例回答:教师提问:“为什么冰块在盐水中融化得更快?”学生小组讨论并回答:“因为盐水中溶解了盐分,降低了水的凝固点,使得冰块更容易融化。”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包括溶解度的定义、影响因素和溶解度曲线图的分析方法。
2.强调本节课的重难点,如溶解度概念的理解、溶解度曲线图的读取和应用。
3.鼓励学生在课后复习巩固所学知识,为后续学习打下基础。
总用时:45分钟
教学资源拓展
1.拓展资源:
-溶解度与溶解平衡:介绍溶解平衡的概念,以及溶解平衡对溶解度的影响,如饱和溶液的形成和溶解度的动态变化。
-溶解度与实际应用:探讨溶解度在生活中的应用,如食品加工、医药制备、环境保护等领域。
-溶解度与化学工业:分析溶解度在化学工业中的重要性,如矿物的提取、金属的溶解等。
2.拓展建议:
-学生可以查阅相关书籍或资料,了解溶解度在不同领域中的应用实例。
-观看科普视频,如“溶解度的奥秘”、“溶解度与温度的关系”等,以更直观的方式理解溶解度的概念。
-参与科学实验活动,如自制溶解度曲线图,通过实验数据加深对溶解度概念的理解。
-阅读化学史,了解溶解度研究的历史背景和科学家们的贡献。
-通过在线教育平台,如化学教学论坛或专业网站,参与讨论和交流,拓展知识面。
-设计小课题研究,如“不同溶质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度比较”,通过实际操作和数据分析,提高研究能力。
-参与化学竞赛或科学展览,与其他同学交流学习经验,激发学习兴趣。
-阅读化学相关的新闻报道,了解溶解度在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方面的最新动态。
板书设计
①溶解度的定义
-溶解度:在一定温度下,100克溶剂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