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 溶解度(第二课时)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下册.docx
9.2溶解度(第二课时)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下册
授课内容
授课时数
授课班级
授课人数
授课地点
授课时间
教学内容分析
1.本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本节课主要围绕“溶解度”这一主题,深入探讨溶解度的概念、影响因素以及应用。具体内容包括:溶解度的定义、溶解度曲线的绘制、溶解度与温度的关系等。
2.教学内容与学生已有知识的联系: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与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下册教材中的“溶液”章节紧密相关。学生通过学习本节课,可以巩固对溶液概念的理解,同时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
核心素养目标
1.发展科学探究能力:通过实验观察和数据分析,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设计实验、收集证据、解释和论证的能力。
2.提升化学思维:引导学生理解溶解度概念,学会运用定量分析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3.培养科学态度与责任:强调科学严谨的态度,认识到化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增强社会责任感。
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
1.溶解度的概念与计算:理解溶解度的定义,掌握溶解度的计算方法。
2.溶解度曲线的绘制与应用:学会根据溶解度数据绘制溶解度曲线,并能利用曲线分析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关系。
难点:
1.溶解度概念的理解:学生可能对溶解度的概念理解不够深入,难以区分溶解度和溶解性的区别。
2.溶解度曲线的绘制与分析:学生可能对溶解度曲线的绘制方法掌握不熟练,难以准确分析曲线。
解决办法:
1.通过实例讲解和实验演示,帮助学生理解溶解度的概念,并通过练习题巩固知识。
2.在课堂上提供详细的溶解度曲线绘制步骤,指导学生进行实际操作,并鼓励学生自主分析曲线,通过小组讨论和教师点评来突破难点。
教学方法与策略
1.采用讲授法结合实验演示,确保学生对溶解度概念有清晰的理解。
2.通过小组讨论,引导学生分析溶解度曲线,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设计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模拟化学家,探讨溶解度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4.利用多媒体教学,展示溶解度曲线的动态变化,增强学生对溶解度与温度关系的直观感受。
5.安排学生进行小实验,如不同温度下溶解食盐的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溶解度的变化。
教学实施过程
1.课前自主探索
教师活动:
发布预习任务:在课前一周,通过班级微信群发布关于溶解度概念的PPT和溶解度曲线视频资料,要求学生阅读并理解溶解度的基本概念。
设计预习问题:提出如“不同物质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有何不同?”等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溶解度的影响因素。
监控预习进度:通过学生提交的预习笔记和问题反馈,监控预习效果。
学生活动:
自主阅读预习资料:学生阅读PPT和视频,初步了解溶解度的概念。
思考预习问题:学生根据预习问题,尝试在家中进行简单的溶解度实验,记录观察结果。
提交预习成果:学生将实验记录和思考总结提交至班级微信群。
2.课中强化技能
教师活动:
导入新课:以生活中的溶解现象引入,如冰块融化,激发学生对溶解度学习的兴趣。
讲解知识点:讲解溶解度的定义、影响因素和计算方法,结合实例说明。
组织课堂活动: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根据预习中的实验数据绘制溶解度曲线。
解答疑问:在小组讨论和实验过程中,解答学生的疑问。
学生活动:
听讲并思考:学生认真听讲,积极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
参与课堂活动:学生在小组中积极交流,共同绘制溶解度曲线。
提问与讨论:学生提出实验中的疑惑,与同学和老师进行讨论。
3.课后拓展应用
教师活动: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完成溶解度计算题,并设计一个小实验,观察不同温度下某种物质的溶解度。
提供拓展资源:推荐相关化学网站和书籍,供学生课后进一步学习。
反馈作业情况:对学生的作业进行批改,提供反馈意见。
学生活动:
完成作业:学生按照要求完成作业,巩固课堂所学。
拓展学习:利用推荐资源,对溶解度进行更深入的学习。
反思总结:学生反思自己在溶解度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不足,提出改进措施。
知识点梳理
1.溶解度的概念
-溶解度是指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克溶剂中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
-溶解度是衡量物质溶解能力的重要指标。
2.溶解度的影响因素
-温度:一般情况下,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但也有例外。
-溶剂:不同溶剂对同一固态物质的溶解度不同。
-物质本身:不同固态物质的溶解度不同。
3.溶解度曲线
-溶解度曲线是表示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曲线。
-通过溶解度曲线,可以直观地了解物质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
4.溶解度与溶解性的关系
-溶解性是指物质溶解的能力,溶解度是衡量溶解性的重要指标。
-溶解度越大,溶解性越好。
5.溶解度计算
-溶解度计算公式:溶解度(g/100g溶剂)=溶解的质量(g)/溶剂的质量(g)×100%
-溶解度计算实例:在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