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溶解度(第1课时)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九年级化学人教版(2012)下册.docx
9.2溶解度(第1课时)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九年级化学人教版(2012)下册
主备人
备课成员
课程基本信息
1.课程名称:9.2溶解度(第1课时)
2.教学年级和班级:2023-2024学年九年级化学,人教版(2012)下册
3.授课时间:2023年10月27日星期五10:00-11:00
4.教学时数:1课时
核心素养目标分析
本节课旨在培养学生化学学科的核心素养,包括科学探究能力、科学思维能力和科学态度与责任。学生将通过实验探究溶解度的概念,学习如何控制变量,提高实验操作的准确性,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此外,通过分析溶解度与温度、溶质和溶剂性质的关系,学生将提升运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对化学学科的兴趣和责任感。
学情分析
本节课针对九年级的学生,他们在化学学习上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基础,对化学实验有一定的了解和兴趣。在知识层面上,学生已经学习了物质的性质、混合物的分离方法等基础知识,对溶解现象也有初步的认识。然而,学生对溶解度的概念理解可能存在一定的困难,因为这一概念涉及到定量分析和实验操作,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实验技能和科学思维。
在能力方面,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参差不齐,部分学生可能对实验器材的使用不够熟练,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实验活动来提高。此外,学生在分析实验数据、归纳总结规律方面的能力也有待提高,这是本节课需要重点培养的。
在素质方面,学生需要培养的素质包括观察力、实验操作规范性和科学态度。观察力对于实验现象的准确记录和分析至关重要,而实验操作规范性则直接关系到实验结果的可靠性。科学态度方面,学生需要学会严谨对待实验,对实验数据保持客观和真实的记录。
学生的行为习惯对课程学习也有一定的影响。部分学生可能存在注意力不集中、参与度不高的问题,这会影响课堂氛围和教学效果。因此,本节课在设计上需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这些特点,通过互动式教学、小组合作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参与度和学习效果。
学具准备
多媒体
课型
新授课
教法学法
讲授法
课时
第一课时
步骤
师生互动设计
二次备课
教学资源准备
1.教材:确保每位学生都有人教版(2012)下册九年级化学教材,以便查阅相关内容。
2.辅助材料:准备与溶解度相关的图片、图表、视频等多媒体资源,帮助学生直观理解概念。
3.实验器材:准备烧杯、玻璃棒、滤纸、温度计、食盐、糖、水等实验器材,确保其完整性和安全性。
4.教室布置:设置分组讨论区,便于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在实验操作台布置实验器材,确保实验环境整洁有序。
教学流程
1.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教师展示日常生活中的溶解现象,如盐溶解在水中、糖溶解在咖啡中等,引导学生思考溶解的过程和影响因素。
-提问:你们能说出生活中哪些物质的溶解现象吗?这些现象有什么特点?
-引导学生回顾溶解的概念,并提出本节课要学习的重点:溶解度。
2.新课讲授(用时15分钟)
-第一条:讲解溶解度的定义,即在一定温度下,某固体溶质在100克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所溶解的溶质质量。
-第二条:介绍溶解度的影响因素,包括溶质和溶剂的性质、温度等,并举例说明。
-第三条:展示溶解度曲线图,分析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规律,引导学生观察并总结。
3.实践活动(用时15分钟)
-第一条:分组实验,学生根据实验指导书,进行不同温度下食盐溶解度的实验,观察并记录实验数据。
-第二条:学生根据实验数据,绘制溶解度曲线,并分析曲线变化规律。
-第三条:学生讨论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如如何控制变量、如何准确测量溶解度等,并尝试解决。
4.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第一方面:讨论溶解度与温度的关系,举例回答:随着温度的升高,食盐的溶解度增加,这是因为在较高温度下,水分子的运动速度加快,有利于食盐分子的溶解。
-第二方面:讨论溶解度与溶质、溶剂性质的关系,举例回答:不同溶质的溶解度不同,如食盐和糖的溶解度不同;同种溶质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度也不同,如食盐在水中的溶解度比在酒精中的溶解度大。
-第三方面:讨论如何提高实验数据的准确性,举例回答:在实验过程中,应确保溶液的温度控制准确,同时使用精确的称量工具,减少实验误差。
5.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溶解度的概念、影响因素和实验方法。
-总结本节课的重难点:溶解度的概念、溶解度曲线的绘制和分析。
-提问:你们认为如何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鼓励学生课后查阅资料,了解更多关于溶解度的知识。
教学流程总用时:45分钟
教学资源拓展
1.拓展资源:
-溶解度表:介绍不同物质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数据,帮助学生了解常见物质的溶解度差异。
-溶解度曲线图:展示不同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