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单元第11课《时光如梭——时间函数和格式函数》-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清华大学版(2012)初中信息技术九年级上册.docx
第3单元第11课《时光如梭——时间函数和格式函数》-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清华大学版(2012)初中信息技术九年级上册
学校
授课教师
课时
授课班级
授课地点
教具
课程基本信息
1.课程名称:时光如梭——时间函数和格式函数
2.教学年级和班级:九年级(1)班
3.授课时间:2023年11月8日上午第二节课
4.教学时数:1课时
---
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们要一起探索一个神奇的世界——时间函数和格式函数。让我们一起踏上这趟“时光之旅”,揭开时间的神秘面纱,感受信息技术的魅力吧!??????
核心素养目标分析
本节课旨在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计算思维和数字化学习与创新等核心素养。通过学习时间函数和格式函数,学生能够理解时间信息的处理方式,提高对信息技术的敏感度和应用能力。同时,通过实践操作,学生将锻炼逻辑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培养创新意识和团队协作精神。
学习者分析
1.学生已经掌握了哪些相关知识:
同学们之前已经学习了计算机基础知识,对信息技术的概念和基本操作有一定的了解。在数据处理方面,他们已经接触过一些简单的数据格式和基本的排序、筛选操作。
2.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力和学习风格:
九年级的学生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心,对信息技术课程普遍表现出较高的兴趣。他们的学习能力较强,能够较快地掌握新知识。学习风格上,既有喜欢动手实践的学生,也有偏好理论学习的同学。
3.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挑战:
在学习时间函数和格式函数时,学生可能会遇到对函数概念理解不深、操作步骤记忆混淆等问题。此外,部分学生可能对编程语言有一定的恐惧感,担心难以掌握复杂的函数操作。因此,教学中需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通过实例教学帮助学生理解函数的运用,同时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降低学习难度。
教学资源准备
1.教材:确保每位学生都配备了最新的《初中信息技术九年级上册》教材。
2.辅助材料:准备了与时间函数和格式函数相关的动画演示、实际操作视频以及图表示例,以帮助学生直观理解。
3.实验器材:准备一台电脑和投影仪,确保每位学生能够看到演示,同时备有可操作的计算机,供学生实践使用。
4.教室布置:设置分组讨论区,安排实验操作台,确保教学活动有序进行。
教学实施过程
1.课前自主探索
教师活动:
-发布预习任务:提前一周,通过班级微信群发布PPT和视频链接,让学生预习时间函数和格式函数的基本概念。
-设计预习问题:围绕“如何使用时间函数和格式函数处理日期和时间数据”,设计问题如“时间函数有哪些类型?格式函数如何设置日期格式?”
-监控预习进度:通过在线平台的预习进度报告和学生提交的预习笔记,了解学生的预习情况。
学生活动:
-自主阅读预习资料:学生通过PPT和视频了解时间函数和格式函数的基本知识。
-思考预习问题:学生针对预习问题进行思考,记录自己的理解,并尝试解决。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自主学习法:通过预习任务,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信息技术手段:利用在线平台和微信群,实现预习资源的共享和监控。
作用与目的:
-帮助学生提前了解课程内容,为课堂学习做好准备。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2.课中强化技能
教师活动: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组不同格式的日期时间图片,引出时间函数和格式函数的主题。
-讲解知识点:详细讲解VLOOKUP、HLOOKUP等时间函数的使用方法,并通过实例演示如何应用格式函数调整日期和时间显示。
学生活动:
-听讲并思考:学生认真听讲,跟随老师的讲解步骤理解函数的使用。
-参与课堂活动:学生分组进行实际操作,使用Excel等工具应用时间函数和格式函数。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讲授法:通过讲解,帮助学生理解函数的原理和应用。
-实践活动法:通过分组实践,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技能。
-合作学习法: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作用与目的:
-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时间函数和格式函数的应用,掌握实际操作技能。
-通过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课后拓展应用
教师活动:
-布置作业:布置一道综合应用时间函数和格式函数的题目,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提供拓展资源:推荐相关书籍和在线教程,鼓励学生课后进一步学习。
学生活动:
-完成作业:学生独立完成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拓展学习:学生利用推荐资源进行拓展学习,加深对时间函数和格式函数的理解。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完成作业和拓展学习。
-反思总结法:通过作业和拓展学习,引导学生反思总结。
作用与目的:
-巩固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提高实际应用能力。
-通过拓展学习,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培养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