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知识点复习要点归纳.docx
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知识点复习要点归纳
第二单元
守株待兔
文学常识
本文选自《韩非子?五蠹》,韩非是战国末期杰出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散文家,法家代表人物。《韩非子》这部著作集先秦法家之大成,通过众多寓言故事阐述法家思想。
生字词
“守”(shǒu):上下结构,会意字,从宀从寸,表示守护、守卫。可组词“守护”“守候”。
“株”(zhū):左右结构,木字旁,本义指露出地面的树根,在文中指树桩。如“株连”“植株”。
“待”(dài):左右结构,双人旁,意为等待、期待。常见组词“等待”“招待”。
“宋”(sòng):上下结构,象形字,本义指房屋,后为朝代名、姓氏。如“宋朝”“宋代”。
“耕”(gēng):左右结构,耒字旁,与农事相关,指犁地、种地。组词“耕种”“耕地”。
“释”(shì):左右结构,采字旁,有放下、释放、解释等义。文中“因释其耒而守株”取“放下”之意,还可组词“释放”“解释”。
“冀”(jì):上下结构,形声字,从北异声,本义指希望、期望。如“冀望”“希冀”。
课文内容
讲述了宋国的一位农夫,在田地耕作时,偶然发现一只兔子撞在树桩上死了,于是他便放下农具,守在树桩旁,希望再次得到兔子。然而,兔子再也没有出现,他的田地却因此荒芜了。
主题思想
通过这个寓言故事,讽刺了那些心存侥幸、不劳而获,妄图不付出努力就想得到回报的人,同时告诉我们只有通过辛勤劳动才能获得成果,不能寄希望于偶然事件。
写作特色
语言简洁凝练,仅用寥寥数语就将故事完整呈现,符合寓言文体特点。
运用对比手法,将农夫偶然得兔的幸运与之后守株无获的结局对比,突出故事寓意。
陶罐和铁罐
生字词
“骄”(jiāo):左右结构,马字旁,本义指马高大健壮,后引申为自满、自大。如“骄傲”“骄纵”。
“傲”(ào):左右结构,单人旁,意为自高自大。组词“傲慢”“高傲”。
“谦”(qiān):左右结构,讠字旁,有谦虚、不自满之意。如“谦虚”“谦让”。
“虚”(xū):半包围结构,虍字底,可表示空虚、不真实等。组词“虚心”“虚假”。
“懦”(nuò):左右结构,忄字旁,形容人软弱、胆小。如“懦弱”“怯懦”。
“弱”(ruò):左右结构,弓字旁,与“强”相对,有弱小、脆弱之意。组词“弱小”“虚弱”。
“恼”(nǎo):左右结构,忄字旁,指生气、发怒。如“恼怒”“懊恼”。
“讶”(yà):左右结构,讠字旁,表惊讶。组词“惊讶”“讶异”。
“代”(dài):左右结构,单人旁,有代替、时代等义。如“代替”“古代”。
“价”(jià):左右结构,亻字旁,本义指价格,也可表示价值。组词“价格”“价值”。
课文内容
故事主要围绕国王橱柜里的陶罐和铁罐展开。铁罐自恃坚硬,常常傲慢地奚落陶罐,陶罐则始终谦虚、友善,不与铁罐计较。随着时间流逝,王朝覆灭,陶罐被人们发现,成为珍贵的文物,而铁罐却早已消失得无影无踪。
主题思想
告诉我们每个人都有长处和短处,要善于看到别人的长处,正视自己的短处,相互尊重,和睦相处,不能像铁罐那样骄傲自大、轻视他人。
写作特色
采用对话描写推动故事发展,通过陶罐和铁罐的对话,鲜明地展现出二者截然不同的性格特点。
运用拟人手法,赋予陶罐和铁罐人的情感、语言和行为,使故事生动有趣,易于理解。
运用对比手法,将陶罐的谦虚宽容与铁罐的傲慢无礼进行对比,突出主题。
鹿角和鹿腿
生字词
“鹿”(lù):半包围结构,象形字,像鹿的形状。如“梅花鹿”“鹿角”。
“塘”(táng):左右结构,土字旁,指水池。组词“池塘”“鱼塘”。
“映”(yìng):左右结构,日字旁,有映照、反映之意。如“倒映”“反映”。
“欣”(xīn):左右结构,欠字旁,表喜悦、快乐。组词“欣赏”“欣喜”。
“赏”(shǎng):上下结构,贝字底,本义指赏赐,后引申为欣赏、观赏。如“欣赏”“赏赐”。
“匀”(yún):半包围结构,勹字旁,意为均匀、匀称。组词“均匀”“匀称”。
“致”(zhì):左右结构,攵字旁,有精致、导致等义。文中“别致”表示别出心裁,新奇有致,还可组词“精致”“导致”。
“配”(pèi):左右结构,酉字旁,有搭配、配合之意。如“搭配”“配偶”。
“传”(chuán):左右结构,单人旁,多音字,在文中读chuán,意为传递、传播;读zhuàn时,如“传记”。
“哎”(āi):左右结构,口字旁,叹词,表示惊讶、不满等情绪。
“狮”(shī):左右结构,犭字旁,指狮子。组词“狮子”“雄狮”。
“叹”(tàn):左右结构,口字旁,有叹息、感叹之意。如“叹息”“感叹”。
课文内容
讲述了一只鹿在欣赏自己美丽鹿角的同时,嫌弃自己细长的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