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奇妙的水》(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四年级上册综合实践活动安徽大学版.docx
《1.1奇妙的水》(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四年级上册综合实践活动安徽大学版
学校
授课教师
课时
授课班级
授课地点
教具
课程基本信息
1.课程名称:《1.1奇妙的水》(教学设计)
2.教学年级和班级:四年级(2)班
3.授课时间:2023年10月18日星期三2:00-3:00
4.教学时数:1课时
核心素养目标
1.培养学生观察和实验的能力,通过观察水的不同状态和实验操作,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素养。
2.强化学生的合作学习意识,通过小组讨论和合作实验,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3.增强学生对水资源保护的认识,激发学生关注环境、爱护水资源的责任感。
学习者分析
1.学生已经掌握了哪些相关知识:
学生在进入四年级之前,已经接触过一些关于水的基本知识,如水的循环、水的用途等。他们可能对水的某些物理性质有所了解,如水能流动、结冰等。然而,他们对水的化学性质和微观结构的了解相对较少。
2.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力和学习风格:
四年级学生对于自然科学尤其是与日常生活相关的科学现象通常表现出较高的兴趣。他们具有较强的动手操作能力,喜欢通过实验来验证和探究知识。学生的学习风格多样,有的学生善于观察和总结,有的则更喜欢通过实验和互动来学习。
3.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挑战:
在学习“奇妙的水”这一课时,学生可能会在理解水的微观结构和化学性质时遇到困难。对于一些抽象的概念,如水分子的结构和水分子的运动,学生可能难以通过直观的方式理解。此外,实验操作中可能会出现一些意外情况,如实验失败或数据异常,这些都需要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学会分析和解决问题。
教学资源
-硬件资源:实验器材(水、试管、烧杯、酒精灯、显微镜等),多媒体设备(投影仪、电脑、音响等)。
-课程平台:班级微信群、学校教育平台。
-信息化资源:科学教育软件、在线实验视频、科学知识科普文章。
-教学手段:演示实验、小组讨论、角色扮演、课堂游戏。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老师首先用生动的语言描述水的奇妙之处,如“水是生命之源,它既温柔又强大,既能滋养万物,又能形成壮观的瀑布。”
2.学生们纷纷举手发言,分享自己对水的认识。
二、新课导入
1.老师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提问:“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
2.学生回答:“我们学习了水的循环。”
3.老师总结:“今天我们将继续探索水的奥秘,重点学习水的化学性质。”
三、探究水的化学性质
1.老师展示实验器材,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你们认为水有哪些化学性质?”
2.学生回答:“水是无色、无味的液体,能溶解许多物质。”
3.老师进行演示实验,展示水的溶解性,让学生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
4.学生观察实验,发现水能溶解糖、盐等物质。
5.老师提问:“为什么水能溶解这些物质?”
6.学生回答:“因为水分子是极性分子,能与其他极性分子相互吸引。”
7.老师总结:“水的溶解性是由于其极性分子的特性。”
四、探究水的微观结构
1.老师展示显微镜,引导学生观察水分子的结构。
2.学生观察显微镜下的水分子,发现水分子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组成。
3.老师提问:“水分子的结构是什么样的?”
4.学生回答:“水分子呈V形,氧原子位于中心,两个氢原子分别位于两侧。”
5.老师总结:“水分子的结构决定了其物理和化学性质。”
五、水的物理性质
1.老师提问:“水有哪些物理性质?”
2.学生回答:“水有沸点、凝固点、比热容等物理性质。”
3.老师进行演示实验,展示水的沸点和凝固点。
4.学生观察实验,发现水在100℃时沸腾,0℃时凝固。
5.老师总结:“水的物理性质与其分子结构有关。”
六、水的应用
1.老师提问:“水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哪些应用?”
2.学生回答:“水可以饮用、洗涤、灌溉等。”
3.老师总结:“水是生命之源,广泛应用于我们的生活。”
七、课堂小结
1.老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提问:“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
2.学生回答:“我们学习了水的化学性质、微观结构、物理性质以及应用。”
3.老师总结:“水是自然界中非常重要的物质,了解水的性质对我们保护水资源、合理利用水资源具有重要意义。”
八、课后作业
1.老师布置课后作业:“请同学们回家后,观察家中用水情况,思考如何节约用水。”
2.学生认真思考,积极参与作业。
九、教学反思
1.老师对本节课的教学情况进行反思,总结优点和不足。
2.老师认为本节课通过实验、演示等多种教学手段,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3.老师认识到在今后的教学中,应进一步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设计更具有针对性的教学活动。
学生学习效果
学生学习效果
1.知识掌握:
学生们对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