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 欢度节日》(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四年级上册综合实践活动安徽大学版.docx
《3.3欢度节日》(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四年级上册综合实践活动安徽大学版
学校
授课教师
课时
授课班级
授课地点
教具
设计思路
亲爱的小朋友们,今天我们要一起走进《3.3欢度节日》这一课。在这个充满欢乐的节日里,我们不仅要了解节日的由来,还要学会用各种方式表达我们的祝福。这节课,我们将会结合课本,通过趣味游戏、手工制作、故事分享等多种形式,让你们在欢声笑语中度过一个难忘的节日时光。让我们一起期待吧!??????
核心素养目标
1.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节日的认知与尊重。
2.提升学生的文化理解力和审美鉴赏能力。
3.增强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
4.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激发爱国情怀和集体荣誉感。
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确定重点:本节课的核心内容是让学生了解不同节日的庆祝方式,如春节的放鞭炮、端午节的赛龙舟等。
-举例说明:教师需引导学生通过图片、视频等多媒体手段,直观地感受节日氛围,并详细讲解每个节日的传统习俗。
2.教学难点:
-识别难点:学生理解不同节日背后的文化内涵和象征意义。
-举例说明:如春节的“压岁钱”寓意,端午节“赛龙舟”的历史渊源等。教师可以通过故事讲解、小组讨论等方式,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节日的文化内涵。
教学资源准备
1.教材:确保每位学生人手一册《综合实践活动》教材,包含《3.3欢度节日》相关内容。
2.辅助材料:准备节日相关的图片、视频等多媒体素材,以及介绍节日习俗的图表。
3.教室布置:创建分组讨论区,摆放实验操作台,营造节日氛围,布置装饰品如灯笼、剪纸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约5分钟)
1.激发兴趣:以“小朋友们,你们知道哪些节日吗?你们最喜欢的节日是哪一个呢?”这样的问题开场,引导学生分享自己了解的节日,激发他们对节日的兴趣。
2.回顾旧知:简要回顾上节课学习的节日知识,如“中秋节”的嫦娥奔月故事,为今天的课程做铺垫。
二、新课呈现(约20分钟)
1.讲解新知:详细讲解《3.3欢度节日》这一节的核心内容,包括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节日的由来、习俗和象征意义。
2.举例说明:以春节为例,讲解放鞭炮、贴春联、拜年等习俗的寓意,让学生通过具体例子理解节日的文化内涵。
3.互动探究: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他们分享自己家乡的节日习俗,并引导他们讨论不同节日的共性和差异。
三、教学活动(约25分钟)
1.观看视频:播放与节日相关的视频资料,如《春节的庆祝活动》,让学生直观感受节日的氛围。
2.分组活动: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节日进行深入研究,包括查找资料、制作节日海报等。
3.展示分享:每组选出代表,展示他们的研究成果,其他小组和老师进行点评和提问。
四、巩固练习(约15分钟)
1.学生活动: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完成一份关于节日习俗的手工制作,如制作端午节的香囊。
2.教师指导:巡回指导学生,帮助他们解决问题,确保每个学生都能顺利完成制作。
五、总结与反思(约5分钟)
1.总结: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节日的重要性和文化价值。
2.反思:鼓励学生思考自己在家乡过的节日,分享自己的感受和体会。
六、课后作业(约5分钟)
1.完成手工作业:让学生将手工制作成果带回家,与家人分享。
2.拓展学习:让学生查阅资料,了解其他国家的节日习俗,下节课分享交流。
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同时关注每个学生的学习进度,确保教学效果。
知识点梳理
1.节日的由来与历史:
-春节的起源:了解春节的起源,包括其历史背景、传说故事等。
-端午节的起源:探讨端午节的起源,如纪念屈原的故事。
-中秋节的起源:学习中秋节的历史渊源,包括月亮的象征意义。
2.节日的传统习俗:
-春节的习俗:放鞭炮、贴春联、拜年、吃年夜饭等。
-端午节的习俗:赛龙舟、吃粽子、挂艾草、佩戴香囊等。
-中秋节的习俗:赏月、吃月饼、团圆饭、猜灯谜等。
3.节日的象征意义:
-春节的象征:团圆、祈福、除旧迎新。
-端午节的象征:勇敢、爱国、健康。
-中秋节的象征:团圆、思念、丰收。
4.节日的文化内涵:
-春节的文化内涵: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弘扬家庭美德。
-端午节的文化内涵: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传承民间艺术。
-中秋节的文化内涵:强调家庭和谐,表达对亲人的思念。
5.节日的庆祝方式:
-春节的庆祝方式:家庭聚会、庙会、舞狮舞龙等。
-端午节的庆祝方式:龙舟比赛、粽子大赛、民俗表演等。
-中秋节的庆祝方式:赏月晚会、月饼制作比赛、中秋诗会等。
6.节日的教育意义:
-春节的教育意义:培养家庭观念,传承优良家风。
-端午节的教育意义:弘扬民族精神,激发爱国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