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 第六章第一节 植物光合作用的发现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册生物同步教学设计(苏教版).docx
第三单元第六章第一节植物光合作用的发现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册生物同步教学设计(苏教版)
授课内容
授课时数
授课班级
授课人数
授课地点
授课时间
教学内容分析
1.本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为植物光合作用的发现。教材章节为《生物》第三单元第六章第一节。
2.教学内容与学生已有知识的联系:本节课内容建立在学生已掌握的生物学基本概念基础上,如细胞结构、呼吸作用等,通过探究光合作用的过程,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与能量转换的关系。
核心素养目标
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通过学习植物光合作用的发现过程,激发学生对生物学研究的兴趣,增强其运用科学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引导学生理解生态系统的平衡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培养其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
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①理解光合作用的概念及其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②掌握光合作用的基本过程,包括光反应和暗反应的主要步骤。
③通过实验探究,观察光合作用的条件、产物和影响因素。
2.教学难点,
①光合作用过程中光反应和暗反应的内在联系及其复杂性。
②实验设计中对变量控制和结果分析的深度理解。
③光合作用与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整合认识。
教学方法与策略
1.采用讲授法结合实验演示,帮助学生直观理解光合作用的过程。
2.设计小组讨论活动,引导学生分析实验数据,培养合作探究能力。
3.通过角色扮演,让学生扮演科学家,模拟光合作用的发现过程,提高学习兴趣。
4.利用多媒体展示光合作用的动画,帮助学生建立动态概念模型。
5.安排实验操作环节,让学生亲自操作显微镜观察叶绿体,加深对光合作用的理解。
教学流程
1.导入新课
详细内容:教师以“为什么植物能够生长?”的问题导入,引导学生思考植物生长的奥秘。接着,展示一张光合作用的图片,提问学生:“你们知道这是什么过程吗?它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意义?”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植物光合作用的发现。
2.新课讲授
(1)讲授光合作用的概念和意义,结合图片和动画,让学生了解光合作用的基本原理和作用。
(2)介绍光合作用的发现历程,讲述科学家们如何通过实验和观察揭示光合作用的秘密。
(3)分析光合作用过程中的光反应和暗反应,讲解光能转化为化学能的过程。
3.实践活动
(1)分组实验:让学生分组进行叶绿体观察实验,通过显微镜观察叶绿体结构,了解光合作用的场所。
(2)模拟实验:教师展示光合作用模拟实验,让学生观察光合作用产物的变化,加深对光合作用过程的理解。
(3)讨论实验结果:引导学生分析实验数据,讨论光合作用的条件、产物和影响因素。
4.学生小组讨论
(1)光合作用的条件有哪些?举例说明。
(2)光合作用的产物有哪些?举例说明。
(3)光合作用对生态系统有什么意义?举例说明。
5.总结回顾
详细内容: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光合作用的概念、过程和意义。通过提问的方式,检查学生对光合作用的理解程度,如:“请列举光合作用的两个产物。”、“光合作用对生态系统有什么作用?”等。最后,教师强调光合作用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提醒学生关注环保问题,培养可持续发展观念。
教学流程具体分析及举例:
1.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教师提问:“为什么植物能够生长?”
-学生回答:“因为植物可以进行光合作用。”
-教师展示光合作用图片:“这是什么过程?”
-学生回答:“光合作用。”
-教师:“那么,光合作用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意义呢?”
2.新课讲授(用时15分钟)
-讲授光合作用的概念和意义:教师讲解光合作用的基本原理和作用,结合图片和动画,让学生直观理解。
-介绍光合作用的发现历程:教师讲述科学家们如何通过实验和观察揭示光合作用的秘密,如普利斯特里和萨克斯的实验。
-分析光合作用过程中的光反应和暗反应:教师讲解光能转化为化学能的过程,举例说明光反应和暗反应的步骤。
3.实践活动(用时15分钟)
-分组实验:教师引导学生分组进行叶绿体观察实验,通过显微镜观察叶绿体结构,了解光合作用的场所。
-模拟实验:教师展示光合作用模拟实验,让学生观察光合作用产物的变化,加深对光合作用过程的理解。
-讨论实验结果: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实验数据,讨论光合作用的条件、产物和影响因素。
4.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光合作用的条件有哪些?举例说明。
-学生回答:“光合作用需要光、二氧化碳和水。”
-教师举例:“例如,植物在阳光充足、空气湿润的环境中生长得更好。”
-光合作用的产物有哪些?举例说明。
-学生回答:“光合作用的产物是氧气和有机物。”
-教师举例:“例如,植物通过光合作用产生葡萄糖和氧气。”
-光合作用对生态系统有什么意义?举例说明。
-学生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