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 第三章第一节 植物细胞的结构与功能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册生物同步教学设计(苏教版).docx
第二单元第三章第一节植物细胞的结构与功能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册生物同步教学设计(苏教版)
授课内容
授课时数
授课班级
授课人数
授课地点
授课时间
教学内容分析
1.本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植物细胞的结构与功能。
2.教学内容与学生已有知识的联系:本节课将围绕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展开,包括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等,这些内容与学生在小学阶段学习的“细胞的基本结构”有紧密联系,为学生进一步学习植物生理学打下基础。教材内容涉及苏教版七年级上册生物课本第二单元第三章第一节。
核心素养目标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和实践操作技能。通过学习植物细胞的结构与功能,增强学生对生命现象的感知和认识,激发学生对生物学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和环保意识。同时,引导学生运用科学方法,培养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合作交流的团队精神。
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明确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包括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等。
-理解各部分结构的功能及其相互关系,如细胞壁提供支持和保护,细胞膜控制物质进出,细胞质进行生命活动,细胞核储存遗传信息。
-通过显微镜观察植物细胞,识别细胞核、细胞质、液泡等结构。
2.教学难点:
-理解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及其对物质运输的作用,如氧气和二氧化碳的进出。
-掌握细胞分裂过程中细胞核、细胞质等结构的分配规律。
-分析植物细胞在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中的功能,如叶绿体在光合作用中的作用,线粒体在呼吸作用中的作用。
-理解细胞衰老和死亡的生物学意义,以及细胞壁的降解与植物生长的关系。
教学资源准备
1.教材:确保每位学生都有苏教版七年级上册生物课本第二单元第三章第一节的学习资料。
2.辅助材料:准备植物细胞结构图、细胞功能相关视频、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动画等多媒体资源。
3.实验器材:准备显微镜、载玻片、盖玻片、植物叶片、清水、碘液等实验材料。
4.教室布置:设置分组讨论区,布置实验操作台,确保实验安全有序进行。
教学过程
1.导入(约5分钟)
-激发兴趣:通过展示不同种类的植物图片,提问学生:“你们知道植物是由什么组成的吗?”引导学生思考植物的基本构成。
-回顾旧知:引导学生回顾小学阶段学习的“细胞的基本结构”,强调细胞是构成生物体的基本单位。
2.新课呈现(约30分钟)
-讲解新知:
-详细讲解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包括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等。
-解释各部分结构的功能及其相互关系,如细胞壁提供支持和保护,细胞膜控制物质进出,细胞质进行生命活动,细胞核储存遗传信息。
-举例说明:
-通过展示显微镜下的植物细胞图片,让学生直观地观察细胞结构。
-以植物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为例,说明细胞在生命活动中的作用。
-互动探究:
-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植物细胞结构与功能的关系。
-实验探究:指导学生进行植物细胞临时装片实验,观察细胞结构。
3.巩固练习(约20分钟)
-学生活动:
-完成课本中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分组讨论,解答彼此在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教师指导:
-巡视课堂,观察学生练习情况,及时解答学生疑问。
-针对共性问题,集中讲解,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
4.总结与反思(约10分钟)
-学生总结: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植物细胞的结构与功能。
-教师反思:总结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为今后的教学提供参考。
5.课后作业(约10分钟)
-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如:
-查阅资料,了解植物细胞在生物进化中的作用。
-完成实验报告,总结实验过程和结果。
-撰写一篇关于植物细胞结构与功能的短文。
教学过程中,教师需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适时调整教学策略,确保每位学生都能掌握所学知识。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和实践操作技能,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知识点梳理
1.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
-细胞壁:位于细胞最外层,由纤维素和果胶组成,具有支持和保护作用。
-细胞膜:位于细胞壁内侧,由磷脂和蛋白质构成,具有选择透过性,控制物质进出细胞。
-细胞质:细胞膜与细胞核之间的区域,含有细胞器,如线粒体、叶绿体、液泡等,进行生命活动。
-细胞核:位于细胞质中,含有遗传物质DNA,控制细胞生长、发育和遗传。
2.细胞器的功能
-线粒体:细胞内的能量工厂,进行有氧呼吸,产生ATP。
-叶绿体:进行光合作用,将光能转化为化学能,合成有机物。
-液泡:储存水分、营养物质和废物,维持细胞渗透压。
-内质网:负责蛋白质和脂质的合成、修饰和运输。
-高尔基体:对蛋白质进行加工、分类和包装,形成分泌小泡。
-核糖体:合成蛋白质的场所。
3.细胞分裂
-细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