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由交换技术与实践(第2版)(微课版)-教案 项目5 OSPF的配置.docx
教案(理实一体化)
项目名称
OSPF的配置
系部专业
计算机网络技术
授课对象
计算机网络技术X班
使用教材
路由交换技术与实践
计划学时
4学时
教学形式
及地点
微机室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能力(技能)目标
素质目标
1.掌握OSPF的基本工作原理;
2.掌握OSPF划分区域的优点及各区域的特性;
3.掌握DR和BDR的选举方法。
1.能够完成OSPF单区域路由协议的配置;
2.能够完成OSPF多区域路由协议的配置;
3.能够完成DR和BDR选举的相关配置。
1.具备解决网络配置问题的能力;
2.具备团队协作意识;
3.具有对网络技术学习的兴趣;
4.具备自主学习和探索的精神。
教学内容
一、知识梳理
1.OSPF的特点:OSPF作为链路状态路由协议的工作原理,对比距离矢量路由协议,突出其无路由环路、收敛速度快的优势。区域划分的概念和作用,说明区域划分如何减少路由信息量,提高网络性能。OSPF使用组播发送报文的方式,以及这种方式对减少网络干扰的作用。OSPF采用cost作为度量值的计算方法,以及默认管理距离为110的含义。OSPF支持MD5身份验证的安全性,以及其适应各种规模网络的能力。
2.OSPF数据包类型:OSPF的五种数据包类型,即Hello数据包、DBD(数据库描述)数据包、LSR(链路状态请求)数据包、LSU(链路状态更新)数据包和LSAck(链路状态确认)数据包。讲解每种数据包的功能,如Hello数据包用于发现和维护邻居关系,DBD数据包用于交换链路状态数据库信息等。数据包的交互过程,OSPF的工作机制。
3.OSPFRouterID:OSPFRouterID的作用,它是用于唯一标识OSPF路由域内每台路由器的IP地址。RouterID的确定步骤,优先使用通过OSPFrouter-id命令配置的ID;若未配置,则选择所有环回口的最高IP地址;若没有环回口,则选择所有活动物理接口的最高IP地址。RouterID在网络中的重要性和配置方法。
4.OSPF的网络类型:OSPF支持的四种网络类型,即点到点、广播多路访问、非广播多路访问和点到多点。讲解每种网络类型的特点,如点到点网络用于连接一对路由器,广播多路访问网络支持多台设备接入且具备广播功能等。不同网络类型下OSPF的工作方式,如广播多路访问网络需要进行DR和BDR选举,而点到多点网络不进行选举。不同网络类型的适用场景。
5.DR和BDR:DR和BDR的选举机制,包括选举依据(接口优先级和RouterID)和选举时间安排。DR和BDR在网络中的作用,它们负责收集和传播链路状态信息,减少网络中的链路状态更新流量。DR和BDR的选举过程,选举的原理和重要性。
6.虚链路:虚链路的概念和作用,它用于连接不连续的骨干区域或把非骨干区域连接到骨干区域。虚链路的配置要求,穿越标准的非骨干区域等。虚链路在复杂网络环境中的应用。
7.度量:OSPF度量(开销)的计算方法,即通过10的8次幂bit/s(参考带宽,100Mbps)除以以bit/s为单位的默认带宽值计算得到。给出常用接口的开销值示例,不同接口带宽对度量值的影响。通过实际网络链路带宽的变化,度量值的计算和路由选择的变化,度量值在路由决策中的作用。
8.配置命令:OSPF的配置命令,用于查看路由信息的命令等。
二、项目实施
1.单区域OSPF的配置:进入路由器R1、R2、R3的全局配置模式,输入相应命令配置单区域OSPF,包括启用OSPF进程、通告网络和指定区域。使用showiproute命令查看各路由器的路由表,观察OSPF配置后路由表的变化,分析路由条目中的度量值、下一跳等信息。在计算机PC1、PC2上使用ping命令检验网络连通性,如ping不同网段的PC地址,根据ping命令的结果判断网络是否互通。若网络不通,结合路由表信息分析原因。
2.多区域OSPF的配置:展示多区域OSPF的网络拓扑图,分析网络拓扑结构和需求。在路由器R1、R2、R3上进行多区域OSPF配置,输入相应命令通告网络并划分区域。查看各路由器的路由表,分析不同区域间路由信息的传递和路由表的变化。在计算机上使用ping命令检验网络连通性,对比单区域和多区域OSPF配置下网络连通性的差异。
3.OSPF虚链路的配置:虚链路的配置需求和原理。在路由器上配置虚链路,输入相应命令建立虚链路连接。使用showiproute、showipprotocols等命令查看路由表和协议信息,观察虚链路配置后路由信息的变化。进行网络连通性测试,验证虚链路配置是否成功实现网络互通。
4.不同进程OSPF的配置:在特定网络环境下配置不同进程OSPF的需求。在路由器R1和R2上分别配置不同进程的OSPF,输入相应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