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高中地理中图版 (2019)必修 第二册第三节 资源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教案设计.docx

发布:2025-04-21约3.65千字共4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高中地理中图版(2019)必修第二册第三节资源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教案设计

课题:

科目:

班级:

课时:计划1课时

教师:

单位:

一、设计思路

本节课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为主题,通过结合实际案例和数据分析,引导学生理解资源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的概念,掌握相关计算方法,并探讨我国资源环境与人口发展之间的关系。课程设计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核心素养目标分析

培养学生人地协调观,认识资源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的关系,理解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提升地理实践力,通过案例分析,掌握数据收集、处理和分析的能力;增强综合思维,运用地理知识和方法分析人口与环境问题的复杂性;形成区域认知,了解我国资源环境与人口发展的区域差异。

三、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

1.理解资源环境承载力的概念和影响因素。

2.掌握计算人口合理容量的方法。

难点:

1.分析影响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因素,并能将其与实际案例相结合。

2.准确计算人口合理容量,理解其动态变化的特点。

解决办法:

1.通过实例分析,引导学生逐步理解资源环境承载力的概念,并识别关键影响因素。

2.利用多媒体教学,展示计算过程,并结合实际数据,帮助学生掌握人口合理容量的计算方法。

3.设计小组讨论活动,鼓励学生自主探索影响因素与承载力之间的关系,通过合作学习突破难点。

4.针对计算难点,提供练习题和案例分析,帮助学生熟练掌握计算技巧,加深理解。

四、教学方法与策略

1.采用讲授法结合案例分析法,讲解资源环境承载力和人口合理容量的基本概念和计算方法。

2.通过小组讨论,引导学生分析案例,探讨资源环境与人口发展之间的关系。

3.运用角色扮演,让学生模拟不同角色,体验资源分配和人口增长带来的挑战。

4.利用地图和图表,直观展示数据,帮助学生理解地理空间分布和数量关系。

5.鼓励学生参与实验活动,通过实际操作加深对资源环境承载力计算过程的理解。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约5分钟)

1.激发兴趣:通过提问“你们认为地球的资源和环境对人类生活有多重要?”来引入话题,激发学生思考。

2.回顾旧知:简要回顾上一节课学习的内容,如“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帮助学生建立新旧知识的联系。

二、新课呈现(约30分钟)

1.讲解新知:

-详细讲解资源环境承载力的概念、影响因素和计算方法。

-介绍人口合理容量的定义、计算公式和影响因素。

2.举例说明:

-以我国某地区的资源环境承载力为例,展示如何分析影响因素和计算承载力。

-以某地区的实际人口数据为例,说明如何计算人口合理容量。

3.互动探究:

-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探讨如何提高资源环境承载力,降低人口压力。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平衡人口、资源和环境之间的关系。

三、巩固练习(约20分钟)

1.学生活动:

-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个地区,分析该地区的资源环境承载力和人口合理容量。

-学生利用所学知识,提出提高该地区资源环境承载力和人口合理容量的建议。

2.教师指导:

-教师巡视各组,给予学生必要的指导和帮助。

-针对学生的回答,及时给予反馈和评价。

四、案例分析(约15分钟)

1.案例介绍:展示一个具有代表性的案例,如我国某地区的环境问题。

2.学生分析:引导学生分析案例中资源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之间的关系,以及解决措施。

3.教师点评:针对学生的分析,给予评价和补充。

五、总结与反思(约5分钟)

1.教师总结: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资源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的重要性。

2.学生反思: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关注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六、作业布置(约5分钟)

1.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搜集资料,了解我国某地区的资源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现状,为下一节课做准备。

六、学生学习效果

学生学习效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知识掌握:

-学生能够准确理解资源环境承载力和人口合理容量的概念。

-学生掌握了计算人口合理容量的基本方法,能够运用这些方法分析实际问题。

-学生了解了影响资源环境承载力的主要因素,并能识别不同地区的资源环境特点。

2.能力提升:

-学生在案例分析中提高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小组讨论和角色扮演,学生的沟通协作能力得到增强。

-学生学会了如何运用地理知识和方法来评估资源环境与人口发展的关系。

3.思维发展:

-学生能够从多角度思考资源环境与人口问题,形成综合思维。

-学生学会了如何将地理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提高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学生对可持续发展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形成了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