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 第四章 非金属及其化合物 4.3.2 二氧化氮和一氧化氮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必修1.docx
高中化学第四章非金属及其化合物4.3.2二氧化氮和一氧化氮教学设计新人教版必修1
课题:
科目:
班级:
课时:计划1课时
教师:
单位:
一、教学内容
新人教版必修1高中化学第四章非金属及其化合物4.3.2二氧化氮和一氧化氮
内容包括:二氧化氮和一氧化氮的性质、制备方法、化学反应及在实际应用中的表现。具体涉及二氧化氮和一氧化氮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反应方程式、工业制备方法及其在环境、能源、化工等领域的应用。
二、核心素养目标
1.培养学生运用化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增强学生的科学探究意识,提升实验操作技能。
3.培养学生树立绿色化学观念,关注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
三、学习者分析
1.学生已经掌握了哪些相关知识:
学生在进入本节课之前,已经学习了化学基本概念、物质的分类、化学反应的基本原理等基础化学知识。此外,他们对氧化还原反应、气体的制备和性质等有一定了解,为理解二氧化氮和一氧化氮的性质和制备方法奠定了基础。
2.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力和学习风格:
高中学生对化学学科普遍持有较高的兴趣,尤其是在探究化学反应和物质的性质方面。学生的学习能力较强,能够通过观察、实验等方式获取知识。他们的学习风格多样,有的学生偏好通过实验操作来学习,有的则更倾向于通过理论分析来理解化学现象。
3.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挑战:
在学习二氧化氮和一氧化氮时,学生可能面临以下困难和挑战:
-理解氧化还原反应中的电子转移过程,尤其是涉及氮的化合价变化时;
-掌握二氧化氮和一氧化氮的制备方法,理解实验原理和操作步骤;
-分析二氧化氮和一氧化氮在环境、能源、化工等领域的应用,理解其作用和影响;
-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资源准备
1.教材:确保每位学生都有新人教版必修1教材,以便随时查阅相关章节内容。
2.辅助材料:准备与二氧化氮和一氧化氮性质相关的图片、图表和视频等多媒体资源,帮助学生直观理解。
3.实验器材:准备氮气发生器、集气瓶、试管、酒精灯等实验器材,确保实验操作的安全性和完整性。
4.教室布置:设置分组讨论区,便于学生互动交流;在实验操作台附近布置,方便学生进行实验操作。
五、教学流程
1.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详细内容:
-以生活中的空气污染问题引入,提问学生如何减少氮氧化物对环境的影响。
-展示氮氧化物污染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氮氧化物的来源和危害。
-提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了解二氧化氮和一氧化氮的性质、制备方法及其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
2.新课讲授(用时15分钟)
详细内容:
-第1条:介绍二氧化氮和一氧化氮的物理性质,如颜色、状态、溶解性等,通过图片展示其外观特征。
-第2条:讲解二氧化氮和一氧化氮的化学性质,包括氧化还原性质、与水反应等,结合实验现象进行分析。
-第3条:分析二氧化氮和一氧化氮的制备方法,如实验室制备和工业制备,对比两种方法的优缺点。
3.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详细内容:
-第1条:分组实验,让学生动手制备二氧化氮和一氧化氮,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实验数据。
-第2条:分析实验数据,讨论影响实验结果的因素,如温度、压力等。
-第3条:根据实验结果,总结二氧化氮和一氧化氮的制备条件,并讨论其在实际应用中的意义。
4.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详细内容:
-第1方面:讨论二氧化氮和一氧化氮在环境中的来源,如汽车尾气、工业排放等。
-第2方面:分析二氧化氮和一氧化氮对环境的影响,如酸雨、光化学烟雾等。
-第3方面:探讨减少二氧化氮和一氧化氮排放的措施,如使用清洁能源、改进工业生产工艺等。
5.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详细内容:
-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二氧化氮和一氧化氮的性质、制备方法及其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
-分析本节课的重难点,如氧化还原反应中的电子转移过程、实验操作注意事项等。
-鼓励学生在课后查阅资料,进一步了解氮氧化物的相关研究进展。
教学流程总用时:45分钟
六、教学资源拓展
1.拓展资源:
-氮氧化物的环境化学:介绍氮氧化物在大气中的转化过程,包括光化学反应、湿沉降等,以及它们对环境和人类健康的影响。
-氮氧化物的检测方法:探讨实验室和现场检测氮氧化物的常用方法,如化学分析法、光谱分析法等。
-氮氧化物的控制技术:介绍工业和交通领域控制氮氧化物排放的技术,如选择性催化还原(SCR)技术、选择性非催化还原(SNCR)技术等。
-氮氧化物的生物转化:研究微生物在氮氧化物转化中的作用,以及生物转化技术在环境修复中的应用。
2.拓展建议:
-学生可以阅读相关的科普文章或书籍,了解氮氧化物的基本知识及其在环境中的行为。
-建议学生参与或模拟实验,通过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