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海林市高中化学 第四章 非金属及其化合物 第三节 硫和氮的氧化物一氧化氮和二氧化氮说课稿 新人教版必修1.docx
黑龙江省海林市高中化学第四章非金属及其化合物第三节硫和氮的氧化物一氧化氮和二氧化氮说课稿新人教版必修1
课题:
科目:
班级:
课时:计划3课时
教师:
单位:
一、课程基本信息
1.课程名称:黑龙江省海林市高中化学
2.教学年级和班级:高一(1)班
3.授课时间:2022年10月18日星期二上午第二节课
4.教学时数:1课时
二、核心素养目标分析
本节课旨在培养学生的化学科学探究能力、科学态度与价值观、科学、技术与社会的联系等核心素养。学生将通过实验探究一氧化氮和二氧化氮的性质,提升实验操作技能和科学思维;通过分析硫和氮的氧化物的环境化学意义,增强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理念;同时,通过合作学习和交流讨论,提高科学合作与交流能力。
三、学习者分析
1.学生已经掌握的相关知识:学生在进入本节课之前,已经学习了化学基本概念、元素周期表、化学反应原理等基础知识。对于硫和氮这两种非金属元素,学生可能已经了解了它们的物理性质和部分化学性质,但对于它们的氧化物,如一氧化氮和二氧化氮,可能了解较少。
2.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力和学习风格:高中一年级学生对化学学科普遍抱有较高的兴趣,他们好奇心强,喜欢通过实验来探索化学现象。学生的学习能力方面,部分学生可能具备较强的逻辑思维和实验操作能力,而部分学生可能在实验操作和化学概念理解上存在困难。学习风格上,学生个体差异较大,有的学生偏好通过实验直观学习,有的则更倾向于理论分析和计算。
3.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挑战:学生在学习硫和氮的氧化物时,可能会遇到以下困难:一是对一氧化氮和二氧化氮的性质理解不够深入,难以区分它们的化学行为;二是实验操作中可能遇到的安全问题,如一氧化氮的毒性;三是将化学知识与实际环境问题相结合时,可能缺乏相关背景知识。针对这些困难,教师需要通过实验演示、安全教育和案例讨论等方式帮助学生克服。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学方法:
1.讲授法:结合多媒体课件,系统讲解硫和氮的氧化物的性质、制备方法及其在环境中的行为,帮助学生建立知识框架。
2.实验法:通过演示实验和分组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一氧化氮和二氧化氮的制备、性质检验,增强实践操作能力。
3.讨论法:组织学生就硫和氮的氧化物的环境问题进行讨论,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教学手段:
1.多媒体课件:展示硫和氮的氧化物相关的图片、视频,直观展示化学现象,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实验器材:准备一氧化氮和二氧化氮的实验装置,确保实验的顺利进行。
3.教学软件:利用化学模拟软件,让学生在虚拟环境中进行实验操作,加深对化学原理的理解。
五、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环节(5分钟)
1.创设情境:展示工业排放导致的空气污染图片,引导学生思考污染物对环境的影响。
2.提出问题:空气污染中有哪些有害气体?这些有害气体是如何产生的?
3.学生回答:回顾已学知识,回答有害气体包括一氧化氮和二氧化氮。
4.导入新课:今天我们将学习硫和氮的氧化物,特别是关注一氧化氮和二氧化氮的性质及其环境影响。
二、讲授新课(15分钟)
1.一氧化氮和二氧化氮的性质:
-讲解一氧化氮和二氧化氮的物理性质,如颜色、状态等。
-通过实验演示,展示一氧化氮和二氧化氮的制备过程。
-分析一氧化氮和二氧化氮的化学性质,如氧化性、还原性等。
2.一氧化氮和二氧化氮的环境行为:
-讲解一氧化氮和二氧化氮在空气中的转化过程。
-分析一氧化氮和二氧化氮对环境的影响,如酸雨、光化学烟雾等。
-结合实例,说明一氧化氮和二氧化氮的环境治理措施。
3.学生讨论:
-组织学生讨论一氧化氮和二氧化氮的环境问题,如对人类健康、生态系统的影响。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减少一氧化氮和二氧化氮的排放。
三、巩固练习(10分钟)
1.实验操作: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制备一氧化氮和二氧化氮。
-教师巡回指导,纠正实验操作中的错误。
2.课堂提问:
-提问:一氧化氮和二氧化氮的制备方法有哪些?
-学生回答:通过实验演示,回答制备方法。
3.案例分析:
-分析实际案例,如一氧化氮和二氧化氮的排放源、环境影响等。
-学生讨论:如何从源头上减少一氧化氮和二氧化氮的排放?
四、师生互动环节(5分钟)
1.教师提问:
-提问:一氧化氮和二氧化氮的制备过程中,有哪些需要注意的安全事项?
-学生回答:回答实验安全注意事项。
2.学生提问:
-学生提出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教师进行解答。
3.小组讨论:
-学生分组讨论:如何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的环保问题。
五、总结与拓展(5分钟)
1.总结:
-回顾本节课学习的主要内容,强调一氧化氮和二氧化氮的性质、环境影响及其治理措施。
2.拓展:
-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