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潼南区第二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中地理 5.2 产业转移——以东亚为例教学实录 新人教版必修3.docx
重庆市潼南区第二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中地理5.2产业转移——以东亚为例教学实录新人教版必修3
学校
授课教师
课时
授课班级
授课地点
教具
设计思路
本节课以“产业转移——以东亚为例”为主题,紧密结合新人教版必修3高中地理教材,旨在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产业转移的概念、原因、影响及其在东亚地区的具体表现。通过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和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设计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注重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核心素养目标分析
本节课旨在培养学生以下核心素养:1)地理实践能力,通过实地考察或模拟实验,使学生能够观察、分析和解决产业转移中的地理问题;2)区域认知,引导学生了解东亚地区的产业分布和转移特点,提升对区域发展的认识;3)人地协调观,使学生认识到产业转移对地理环境和社会经济的影响,培养可持续发展的观念;4)综合思维,通过多角度分析产业转移的驱动因素和后果,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①理解产业转移的概念及其在东亚地区的具体表现;
②分析产业转移的驱动因素,包括经济因素、技术因素、政策因素等;
③掌握产业转移对东亚地区经济地理格局的影响,包括产业结构的调整、区域发展的不平衡等。
2.教学难点,
①深入理解产业转移背后的复杂经济和地理过程,特别是跨国界的产业流动;
②能够综合运用地理信息系统(GIS)等工具,分析产业转移的时空分布特征;
③创新性地思考如何通过产业转移促进东亚地区经济的协调发展,提出切实可行的政策建议。
教学方法与策略
1.采用讲授与讨论相结合的方法,通过教师讲解产业转移的基本概念和理论,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
2.设计小组讨论活动,让学生分析东亚地区产业转移的案例,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3.利用多媒体教学,展示东亚地区产业转移的地图和图表,增强学生对地理空间分布的认识。
4.运用角色扮演,让学生模拟企业决策者,体验产业转移的决策过程,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教学实施过程
1.课前自主探索
教师活动:
发布预习任务:发布关于产业转移的背景资料和案例,要求学生分析产业转移的动因和影响。
设计预习问题:提出如“产业转移对东亚地区城市化和工业化有何影响?”等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监控预习进度:通过在线平台查看学生的预习进度,确保学生提前接触课程内容。
学生活动:
自主阅读预习资料:学生阅读资料,了解产业转移的基本概念和东亚地区的案例。
思考预习问题:学生针对预习问题进行思考,形成初步的观点和疑问。
提交预习成果:学生将预习笔记和思考结果以电子文档形式提交。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自主学习法:学生通过自主阅读和思考,为课堂学习打下基础。
信息技术手段:利用在线平台进行预习资料共享和进度监控。
2.课中强化技能
教师活动: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东亚地区产业转移的地图,引导学生思考产业转移的原因和影响。
讲解知识点:讲解产业转移的理论框架,如经济全球化、技术进步等。
组织课堂活动: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分析具体案例,如日本企业向中国转移的原因。
解答疑问:针对学生的疑问,进行解释和补充,如产业转移对环境的影响。
学生活动:
听讲并思考:学生认真听讲,记录重点内容。
参与课堂活动: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分析。
提问与讨论:学生提出问题,与同学和教师进行讨论。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讲授法:教师讲解产业转移的理论基础。
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理解产业转移的实践应用。
合作学习法: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3.课后拓展应用
教师活动: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分析家乡地区的产业转移案例,并撰写报告。
提供拓展资源:推荐相关的书籍、网站和视频,供学生进一步学习。
反馈作业情况:批改作业,提供反馈,鼓励学生提出改进意见。
学生活动:
完成作业:学生根据作业要求,完成案例分析报告。
拓展学习:学生利用拓展资源,深入研究产业转移的相关内容。
反思总结: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总结经验教训。
知识点梳理
一、产业转移的概念
1.定义:产业转移是指企业或产业在一定时间内,从一个地区向另一个地区转移的过程。
2.类型:包括垂直型产业转移和水平型产业转移。
3.动因:追求更高的经济效益、规避风险、利用资源、满足市场需求等。
二、产业转移的驱动因素
1.经济因素:
a.降低生产成本:追求低廉的劳动力、原材料和运输成本。
b.提高产品竞争力:通过技术创新、品牌建设等手段提高产品竞争力。
c.优化产业结构:调整产业结构,提高产业附加值。
2.技术因素:
a.技术进步: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
b.技术创新:推动产业升级,提高产业竞争力。
c.技术转移:将